????讀《狼圖騰》之前,我的心里幾乎沒有狼的形象,除了童話故事里僅存的一些支離破碎的邪惡大灰狼,還有動物世界里偶爾看到的茹毛飲血的怪獸。可是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起,狼就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對象。他們勇敢、團結、智慧、博愛,果敢堅強到為了生存可以咬斷傷腿,又愛子心切到為了一只不知名的小狼深入人類領地,他們向往自由,不自由毋寧死,他們心懷感恩,懂得與騰格里心靈溝通。曾有人說,外國小孩的教育是狼性教育,教會他們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不畏艱難,勇于出頭;而中國式的教育則是羊性教育,溫順懂事,我們學著要謙遜、要善良,要圓滑,要不那么要強。也許這正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區別所在,游牧民族打狼趕狼,卻也敬狼愛狼,他們像狼一樣團結勇敢,又學習了狼的智慧,在世界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農耕民族骨子里的小農思想讓他們早早地打光了中國大片土地的狼,又哪里去找這樣好的老師呢?在蒙古草原上,一群與狼和諧共處的人類,似乎在告訴我們,這不是種族帶來的差異,曾幾何時,成吉思汗以十幾萬鐵騎橫掃歐亞,還有版圖僅次于蒙古大帝國的古羅馬帝國,他們都是崇拜狼的,吸收了狼性的人性,往往堅不可摧。
C市一個動植物公園動物表演場,并沒有想到會在這里見到狼,確是情理之中,卻大大在意料之外。主持人的介紹之后,兩只草原狼在馴獸員的鞭下上場了。這真的是我朝思暮想的蒙古草原狼么?他們的身形那么小,比小區里家養的狼狗起碼要小上三分之一,毛色昏暗,原本應該近乎銀白的毛發沒有一絲光澤,尾巴緊緊得夾在兩條后腿間,還微微地顫抖。他在害怕!他怕人!狼竟然怕人!我幾乎要喊出來,雖然早就知道表演所用的動物身材會瘦一點,可是他們怎么好像只有一層皮毛貼在身上?沒有英氣,沒有雄風,像狗一樣用鼻子努力尋找地上遺留的食物,在馴獸員的訓斥和鞭響中跳過不斷加高的障礙物。我坐在臺下看著這一切,幾欲淚下,那個小馴獸員似乎是初來乍到,又不想表演掉鏈子,對狼極兇狠。我猜想表演的狼大約是公狼,可是他們并沒有什么可以取悅觀眾的技巧,不像狗熊、猴子、甚至不如狗(我并沒有貶低狗的意思,他們是人類的好朋友,我也很愛狗,此處只是因為狗原本是人由狼馴化而來的),個個都能逗得大家一陣叫好,也能將就著吃個六七分飽,這兩只狼餓的肩寬還不如一般的狗,不會表演什么,自然也別想吃飽了,我不敢再想象他們的生活了。
狼,是草原上最有靈性的物種,他們啟發了游牧民族,賦予他們智慧與力量,在今天,卻面臨這樣的命運。
90年代出生的我們,從小在父母老師的耳提面命下中規中矩的讀書、考試、升學、就業,一路誠惶誠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卻又感到很迷茫,好像這些年來除了學習和一些有些功利的獎狀證書,真的幾乎是一無所有。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狼圖騰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蕩,揮之不去。我們身上的狼性是不是少的可憐呢?不管承認與否,其實我們一直在逃避狼文化,驅趕狼的形象,人為地把他們定義為殘忍的獵手,于是,狼的聰明變成了狡詐,狼的團結變成了狼狽為奸,狼的母性最強,曾經收養包括成吉思汗先祖在內的人類,卻落得個狼心狗肺的回報,充滿狼性的游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的確曾經侵略過中原,可他們也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頗多,李世民、朱元璋、李白,他們身上都流淌著游牧民族的血,狼圖騰文化其實也與中原文化一樣,從未間斷,一樣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可是我們卻并沒有好好珍視、學習狼文化。前段時間引起廣泛好評的電影《狼圖騰》,似乎喚醒了人們的一絲熱血,卻也終究沒有改變什么。
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接觸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抱怨了很多,從某些角度講,我們比我們的父輩,在同樣的年齡段有更廣闊的視野,我們處在人生中最好的年華里,我們也無比渴求動輒出國游學交流、走在時代前沿的生活,卻往往敗給了現實,敗給了自己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