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真好,秋高氣爽,藍天白云,這樣的季節適合游玩,今年因為疫情,單位要求不許出洛陽市,因而只能在市內逛逛。
吃過午飯,來到了天堂明堂景區也就是昔日女皇武則天生活、理政的場所。
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建立武周政權,號“圣神皇帝”,定都于“神都”洛陽。
進入天堂明堂景區,上長長的臺階,來到明堂的第二層,1300年前這里是女皇武則天祭祀天地,宴饗群臣、舉辦神宮大樂舞的朝堂所在。
在正前方女皇寶座后面我們所看到的正是盛唐之光垂簾,垂簾分為三個部分,下方為海水江崖,此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古畫,以江山及海水的圖案顯示江山社稷為盛世不可撼動的基礎;中間為風銜牡丹,金鳳代表一代女皇,牡丹代表神都洛陽,此圖案表示了在女皇的統治下神都洛陽的繁榮昌盛;上方為飛天祥云,顯示出佛教對武周及大唐的深遠影響。
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征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筑體系。
武周時期所建造的明堂作為宮城的正殿,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形式上,更要顯示出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別于其他類型的建筑。
明堂和天堂是當時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建筑,體現出當時極高的建造水平,展現出皇家建筑的宏偉氣魄。
千年前,這里是女皇一統天下,執掌國柄,溝通天地,感應四時的重要場所。
明堂中心柱遺址。遺址大致呈現出圓形,上部直徑9.8米,深4.06米,底部直徑6.16米。
在遺址底部有四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其中三塊青石上面有圓形柱孔,中心有方形凹槽。四塊青石上有兩圈圓形刻線,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
在遺址底部周圍有包磚,呈八邊形,包磚外圍是夯土層。由于年代久遠,整個遺址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和酥堿。
沿革廳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688年明堂建成。(其高度為294唐尺,折合現在86.43米。)共有上中下三層,上為嚴配(祭天時以先祖配享)之所,下為布政之居。第一層四面象征四季。第二層12面,象征12時辰。第三層24面,象征24節氣。并于明堂頂部立一丈高涂金鐵鳳,號曰萬象神宮。這里主要展示的是武周時期在明堂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大享廳
大享廳里那些硅膠人造像,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歷史事件。在公元699年七月,武則天因年事已高,擔心自己的孩子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梁王武三思等人不和,令其盟誓于明堂的場景展示。
武則天一生兩次修建明堂,第一次明堂頂部裝飾一丈高的涂金鐵鳳,代表女性執政的象征。于公元695年被大火燒毀,女皇下令命人再次修建明堂,號通天宮。宮殿頂部裝飾辟火珠,有避除火患之意。
政績廳
這十二個立柱上,就是武則天在51歲時向唐高宗李治提出的十二條建議,也就是——建言十二事。這十二條,歸納起來有四大方面:一是富國強民;二是廣納人才;三是籠絡百官;四是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建言十二事的推行,穩定了社會,造福了百姓,為后來開元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重視人才選拔,推行科舉,開設殿試。在她執政之后,又創立了武舉。這些措施使大批的寒門學子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故《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武則天稱帝15年中,疆域遼闊,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社會安定。
嵩山封禪? ?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武則天嵩山封禪的一個動態影屏,在公元696年,武則天繼位第六年的時候,武則天封禪嵩山的車駕儀仗從神都洛陽出發,封祭神岳。整個封禪典禮的程序,基本延續唐高宗封禪泰山之禮。為紀念這樁大事的完成,武則天下旨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改陽成縣為告成,以此永志她登封中岳,大功告成。今天的登封市和告成鎮仍沿用著1000多年前武則天御賜的這兩個地名。
文化廳
武則天時期造的二十個字。
武則天在文字上大膽改革,增減前人筆畫,從展示的二十字中,不難窺見其非凡智慧!正中日月當空這個字念曌[zhào],是武則天為自己起的名字——武曌!取日月當空,普照大地之意。這個字是她所創的字中,流傳下來、至今仍在延用的一個字。那除此之外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雖然這大部分的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但是這些文字的展示也成為我們銘記歷史的另一種方式。
文化廳中的這些硅膠人女性形象,其服飾名為齊胸襦裙,屬于漢服中的唐代分支。您看她們的服裝顏色大膽、艷麗,代表當時手工織染業發展水平極高。展板上所示妝容,雖然與現代審美不同,但屬于唐代貴族女子妝容,在當時極為流行。
城建廳
隋唐洛陽城始建于公元605年,毀于公元1140年。前后沿用時間長達五百三十余年。它主要由宮城,皇城,外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離宮和西苑八部分組成。宮城區位于隋唐洛陽城的西北角,占地一平方公里。現在您看到的就是武周時期宮城模型。古人建造建筑與天象相對應:洛陽城以洛水當銀河,里坊做星辰,皇城為北斗,天地之所合為理念,在洛陽城天字軸線上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木建筑——明堂與天堂,成為武周強盛的象征。
明堂建筑內部立有通天柱,據史書記載:巨木十圍。現在我們這里展示的是通天柱的剖面模型:柱體是由多層木頭包裹合圍而成,以榫木連接,鐵箍圍合,使柱子更加牢固堅實。以此來展示當年氣勢恢宏的通天柱,顯示出盛唐時期極高的建造水平。
看完明堂,我們去看看天堂,歷史上的天堂是武則天的御用禮佛堂,是一座巍峨高大、直上云霄的塔式建筑。傳說中,遙遠的佛國有一座專供佛祖講經的神圣之地,名叫“天之圣堂”,那里,是無數證得佛果的大德鴻儒們理想的歸宿,殊勝非凡。女皇武則天心中的天堂,就是“天之圣堂”在人間的真實寫照。
據史書記載:“證圣元年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災,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毀。”一座傾注舉國之力修建起來的世界高樓,存世時間僅有短短的七年。
我們面前的這座“天堂”,是一座內部鋼架結構,外觀仿唐代風格的保護性建筑,旨在起到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雙重功能。建筑外觀五層,內有九層,明暗相間,一氣呵成,象征著天子九五之尊的無上地位。
先走進天堂建筑內部的第二層——接引堂。
在我們的正前方,是一幅長22米,寬4米的壁畫《萬國來朝》,壁畫主要講述了武周盛世與諸多國家友好往來的情景。。
抬頭看,在我們正上方的鳳凰圖案水晶燈周圍,環繞著幾位衣態翩然、仙氣裊裊的飛天,仔細看不知您是否有一個疑問,飛天的面部為何是黑色的?我們都知道,佛教源于印度,興于中原,在武周時期達到漢化的高峰期。如果說《萬國來朝》壁畫體現的是武周朝繁榮的外交,那么這幾位飛天面部顏色與外觀風格體現的就是這種繁榮外交背景下的宗教文化交流。
沿著下行樓梯一直往下,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堂建筑的一層——遺址層。這里是展示武周天堂建筑遺址的地方,是當年武則天御用禮佛堂天堂的遺址所在,該遺址于1977年被發現,青石砌壁,上部直徑11米,深4米,底部直徑9.6米。由于底部三塊條形青石上方有很多刻度線,當年剛發現的時候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因此關于這個遺址,有兩種推論廣為流傳:其中一種推論說它是天堂建筑的中心柱遺址。另一個推論說,它是天堂內部供佛像移動的機關。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堂建筑內部的第九層——天之圣堂。走進第九層,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名為《極樂世界圖》的大型壁畫。關于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
天之圣堂中放置的這尊佛是著名的未來佛——彌勒。您可能會好奇,為什么這里供奉的不是釋迦牟尼而是彌勒呢?這是因為在古代,等級制度是十分森嚴的,君臣父子,男尊女卑思想堅不可摧,在這種大時代環境下,武則天若想登基稱帝,可謂是難上加難,于是她命人改寫了一本《大云經》,稱自己是未來佛彌勒轉世,并自稱“慈氏”,“慈氏”也就是彌勒的別稱,所以天堂供奉的佛像,是彌勒佛。九層彌勒佛像采用黃銅材質構筑佛身,表面大漆貼金,使佛像看起來莊嚴不凡,金光璀璨。佛像身下設有緬甸柚木材質的須彌座,佛像背光與蓮臺飾紋皆采用唐代風格卷草紋裝飾工藝,盡顯大唐風范。
參觀完九層的內部陳展,到外面的環廊上進行參觀。天堂是今天隋唐洛陽城宮城內的標志性建筑,站在環廊眺望,當年的城郭俯而可見,遠方的龍門山和面前的洛河,盡收眼底。楊廣營建的洛陽城:“北依邙山,南望伊闕,左瀍河,右澗河,引洛水貫穿都城,以象天漢”,這座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理念修建的洛陽城,當年的中軸線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前方是洛陽宮城正南門應天門,穿過皇城,就是洛河北岸的皇城正南門端門,端門南側的天津橋,天街的盡頭就是外郭城的正南門定鼎門。
而在天堂的西側就是千年之前修建的大型皇家園林——九洲池的遺址所在地,但是在近代成為了洛陽玻璃廠,為了保護遺址就將整座廠房搬遷,因為景區是多朝遺址疊加區,環廊下方看到用木棧道和玻璃幕墻組合成宮殿輪廓的就北宋的太極殿遺址。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復原當時的景象,但是這些遺址就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最好的方式。
看了天堂與明堂,我也不由自主油然而生:作為洛陽人我驕傲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