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看了《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二章“可證偽性”,可證偽性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理論能夠被證實是個偽命題,就是錯誤的。書中有個很形象的例子,作者的同事說“不同的人敲門聲是不同的”,他的同事做了三次預測第一次:敲門的是一名女性,第二次:敲門的是一名22歲以下的男生,第三次:一名女性,身高1.57m,用右手敲門,他的預測全部被驗證。作者同事的預測一次比一次具體,也更讓人信服他說的“不同的人敲門聲是不同的”這個理論。因為他的第三次預測可被證偽性太高了,越具體的預測被證偽的可能越大。這也是科學實驗的一個基本方式,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如果貫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想我們都會有更大的進步。一個可以解釋一切問題的完美理論,會阻礙科學的進步,像書中列舉的本杰明治療黃熱病的放血療法(人工放血或用水蛭吸血),病人治愈了是他治療的方法有效果,病人沒有治愈是因為他們病得太嚴重,無力回天。這個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病人沒有被治愈,但是同時這個理論也沒有辦法被證偽,這種理論嚴重的阻礙了當時醫療的進步。病人被治愈是對這個理論的肯定,那么不被治愈應該是對這個理論的否定才是,可是這個理論表達的是什么,是病人自己病得太嚴重,與治療方式無關。結果就是很多人因此丟掉性命。
? ? ? ? ?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否定,有時候已經發現自己的方式或想法是錯的,當別人詢問或者攻擊的時候,仍然會拼命的維護自己的想法。這個無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我仍然希望我們能坦誠的接受我們的錯誤,可證偽性思維告訴我們,錯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至少讓我們知道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可以更加完善我們的想法或者理論,這樣才能繼續向前發展。
? ? ? ? ? 熟練的使用可證偽性思維,可以讓我們分辨很多事情?,F在是一個信息時代,每天媒體報道的新發現,新理論都有無數,可證偽性這一標準可以幫我們分辨哪些是空泛沒有任何意義的完美理論,找到有用的信息??茖W上講的“理論”都是經過系統實征之后被證實的理論,而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茖W的理論是建立在大量的實征數據之上的,當然不論是證實還是證偽都需要大量的實征數據也就是事實,可重復驗證。
? ? ? ? ? 科學講究用事實說話。這也應該是貫穿我們生活的一條線,做人做事以事實為依據,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減少我們能量的消耗,讓我們把時間用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判斷一個理論真偽的時候,不妨多想想支持他的證據有哪些,不支持他的證據有哪些,這個理論有沒有可能被證偽,實征結果又是如何,這樣一條一條列下來,會讓我們對這個理論有更直接的判斷,不是有句話么,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