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樓”事件這幾年在神州大地頻頻發生,近半年更是層出不窮,其涉及面之廣令人咋舌。近日,一則“小學六年級學生跳樓而亡”的新聞更是掀起了社會輿論的一片嘩然。
這個世界怎么了?人們怎么了?究竟是世界讓人失望,是世界上的一些人讓另一些人失望,又或者,其實是對自己失望?我不得而知。
我曾親歷過數起近在咫尺的跳樓事件,帶給我的震撼和不解亦曾讓我陷入沉思。曾經,我覺得自殺的一切所謂理由皆是懦弱無能的借口。后來,隨著年紀漸長,我開始嘗試理解很多從前并不理解的人和事。我知道,在這世上的許多地方,很多人都在遭遇著各種我想象不到的苦難、創痛和重壓,也許有那么幾刻,是真的生不如死。可即便理解,亦不能贊同!
死亡不是解脫,更不是解決。
十二歲的孩子在從教學樓四樓毫不猶豫一躍而下的那一刻究竟有過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已經無從知曉。或許,他覺得自己的辛勤勞動不被人理解,覺得委屈?或許,在他短暫的生命中,這是第一次遭遇“NO”,讓他無法承受?我甚至覺得其實他連死亡究竟意味著什么都不甚清楚,跳樓不過是他表達“激憤”、“委屈”和“不甘”的一種太過絕決的方式。他也許真的不知道,這驚天一跳以后,便再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那么,是性格使然嗎?又是什么造就了他這般極端而不知變通的個性?十二歲的生命戛然而止,區區課桌事件帶來的落差和委屈解決了嗎?
被稱為“中國醫院管理教父”的他從20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65歲的生命,完成了一次和任何人都沒有訣別的隕落。報道中對他的跳樓離世亦有諸多猜測,網絡評論更是五花八門,各種惋惜各種噴。也許,當對某些人和事,以及這個社會的絕望超越了自己所能承受的底限,死亡也就變得不再恐懼了吧?可是,真的解脫了嗎?值得嗎?為什么在經歷了那么多的風風雨雨,浮沉得失后,卻不能夠勇敢地繼續活下去?又是什么樣的絕望壓垮了生存的最后一線希望?是真的“心涼了,厭了”嗎?
高考失利復讀的女學生在高考前夕從教學樓八樓縱身躍下,生無可戀。是無法承受再次高考失利的可能性?是害怕再一次面對各種冷嘲熱諷?還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高考僅僅是人生無數個重要轉折點中的一個,并非通往所謂成功的唯一途徑,有人考了十次八次都沒有放棄,還有很多人甚至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人生不還得繼續?
誰都不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朱德庸漫畫:當我從11樓跳下。講一個人對生活絕望,于是從十一樓跳了下去。在下降的過程中她經過每個樓層的窗戶,看到了十樓以恩愛著稱的夫妻在互毆、九樓那個堅強的男人在偷偷哭泣、八樓的美女發現未婚夫和閨蜜上了床、七樓的誰誰誰在吃抗抑郁癥的藥丸、六樓失業的年輕人還在每天看報紙找工作、五樓受人敬重的老師正在偷穿老婆的內衣、四樓的小弟又在和男友鬧分手、三樓的老大爺每天坐在窗前盼著有人來訪、二樓的女人正捧著剛結婚半年就失蹤的丈夫的照片發愣……這時,她才明白:在從十一樓跳下去之前,她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可看到他們之后,才覺得自己其實過得還不錯!她狠狠摔到了地面,剛才被她看過的人,都把頭伸出窗外,在看著她。 她想:他們看到我之后,也許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
是啊,誰都不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你經歷過的一切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有人經歷過,也必有人重復經歷。人生在世,誰都不可避免會遭遇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的各種壓力,都會有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苦楚。沮喪絕望時多想想擁有的一切,會覺得其實過得真的還不錯!若等到從十一樓跳到一樓再無可挽回之時才頓悟,為時已晚。
“跳樓”頻發究竟是誰之過?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之過?教而不效之過?還是社會競爭激烈,人事紛繁復雜之過?也許兼而有之。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甚至連周遭的環境都改變不了,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就算改變不了自己,至少能調整心態,盡可能積極樂觀面對一切。要知道,失去的同時,正在得到;得到的同時,亦在失去。沒有永遠的得到,也沒有永遠的失去。有時候得不到一些,只是因為奢求太多。
才發現內心強大到混蛋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活在當下,知足常樂。愿我們可以勇敢直面痛并快樂的人生。愿我們都可以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