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去聽了靳埭強老師的演講,人很多,好不容易趕在最后一個進場了,剛進場就看到碩大的投影儀上掛著幾個字,那就是今天分享的標題——關懷的設計,然后下面長長的一行副標題,設計倫理思考與實現。
內容講的是靳埭強老師對于設計這件事,最想告訴年輕人的一件事:設計倫理觀。所謂的設計倫理觀,大體就是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能夠心手合一的設計師,事實上從靳埭強老師講的案例來看,是教我們應當先做人,再做設計,內心充滿熱愛,設計才會動人。
靳埭強老師分享的案例,每一個都極具人文主義色彩,不論是海報設計還是物品設計,每一個都體現著或者賦予著價值觀,并且很多設計都運用到了公益當中,更為設計的價值觀增添了幾分色彩,比如姚國華先生的節能燈泡用于地震中的救災,再比如靳埭強老師的愛護動物協會義賣T恤。
整個分享從節約、節能、再用、惜物、公益、文化幾個方面談起,每一個主題都附上部分精彩的作品和相關的心得體會,這些分享讓我覺得設計師的本質,其實不是在學習設計,而是在感悟人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找到和大眾的共鳴點,用筆在杯子上作畫誰不會呢?但是用筆在廢棄的白色杯子上和污點相映成趣的作畫,就成了一個有逼格的公益作品,了解背后故事的人們會覺得這件作品很有趣,也就值得花費比買一個杯子更多的錢來購買這個本來已經廢棄的杯子。
這就是設計,創意才是設計的主題,而如果永遠只會平白無趣的展示信息,就永遠不能打動任何一個人。所以對于這次分享而言,所要傳達的應該就是教會人們去尋找真善美的價值點,把故事融合于設計,而想要做到這一點,本身這個人就得足夠了解生活。其實,做好人,才能做好設計,也不一定是覺得這個世界美好,必須熱愛生活,也可能是善于描寫暗黑的設計師,不過不論如何,優秀的設計師一定有對某些領域過人的洞察力,懂得如何和一部分人去共鳴。
那么,怎么樣才能成為具有這些特質的優秀設計師?分享會過后有個問答的環節,每個問題和它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而其中一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對靳埭強老師肅然起敬,也明白了靳埭強老師為何如此成功。
那個問題是,50歲之后的設計師如何引領潮流?靳埭強老師說,我從40多歲才開始創作中國元素的設計,從45歲開始融入中國生活態度創作,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文字水墨畫,現在的我已經這么大年紀了,但是我還是敢說自己能夠引領潮流,我從小就是一個很調皮的人,一直折騰了一輩子,而做到一些的秘訣就是,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當然,靳老說的是粵語,以上是我的翻譯,不過闡述的意義是一樣的,靳老想傳遞給我們的理念就是,折騰到死的活著。跳出分享來看,靳老作為中國名設計師,如此高齡還四處講學,我想,這過程中對設計的傳承是高于一切利益的。
折騰到死的活著,永遠不服老,不輕易妥協,靳老出名的幾個設計都是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創造出來的,卻屢獲殊榮,其中的磨礪和精神,都是值得人贊許的。
而像靳老一樣,永遠抱著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折騰到死的活著的信念,是作為一名年輕人,在這場分享里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