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電影《七月與安生》,是喜歡的故事,三天之內忍不住看了兩遍,依舊意猶未盡。
喜歡安妮寶貝的文字,干凈純粹,有詩的韻味。
喜歡她筆下的故事,疼痛卻富有張力。
很多年。
意外的,電影竟比原著還精彩,讓我心生感動。
1、
第一次讀安妮寶貝,是中考過后,有了短暫的閑暇,終于不用被教綱規定的古詩詞束縛,有了自由選擇書籍的權利,便一眼看上了安妮寶貝。
最初的喜歡,也許只是喜歡這個名字,那個時候大家起筆名都規矩深沉,“安妮寶貝“這個名字,實在嬌俏特別。
買來閱讀,被書里一個個穿著棉布裙、敢肆意喝酒、走天涯,敢大膽的喜歡一個人,又固執的在和一個男人同居的時候,依舊自己付房租養活自己的姑娘們所吸引。
那個時候的我,太乖,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老師眼里的好學生,日子平淡幸福,像極了電影里的七月,陽光溫潤,歲月靜好。
卻不可避免的喜歡上安妮寶貝有點頹廢、有點不羈、有點任性的文字,也有時候看著看著覺得太過壓抑,起身喝杯水,或是與家人聊聊天,回頭接著看。很多年來,安妮寶貝的書,陪我在枕邊,伴我也旅途中,常常有朋友問我,看安妮寶貝的書會不會太過壓抑。我說,它讓我寧靜。
現在想來,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安妮筆下的故事,實在是因為溫潤的外表下藏著一顆“不羈”的心,就如同七月的心里,有一個安生。
2、
安妮寶貝筆下的兩個姑娘,一個叫七月,有溫暖幸福的家,美麗且渴望平靜,想一輩子固守在小城,做安穩的工作,嫁喜歡的男人;一個叫安生,名字叫“安生”卻是最不安分的個性,可以行走天涯,有著絕佳的生存本領,賣酒、做服務員,最窮的時候,也不介意去乞討,只為吃碗面。愛同樣不安定的男人,比如吉他手,比如獨立攝影師……
可是,就這樣性格迥異的兩個姑娘,從十三歲第一次見面,卻成為了可以刻進彼此生命中的朋友。
按照心理學的解釋,這兩個反差如此直達的姑娘能這么要好,是因為她們就是彼此的“人格對立面”,對方都是自己內心另一面的自己,她們是彼此的“鏡像。”
同樣的,安妮寶貝筆下那些流浪著、任性的做著自己的姑娘,也是我的“鏡像”,所以,我深愛著她們。
有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喜歡上與自己完全迥異的人,因為,他們,做著你想做的事情,過著你想過不想過的生活,
3、
整部電影,最妙的大概是,故事的結尾,兩個姑娘不再滿足于在對方的世界里找尋自己,而是把生活,過程了對方的樣子。
于是,七月成為了流浪的安生,而安生成為了安穩的七月。
可見,有時候,“鏡像”有著牽引作用,會牽引著你走向想要的生活。
就像我自己,雖然沒有肆意流浪,卻選擇了離家遠的大學讀書,又一路出國讀研,如今,做起了一名北漂,并經過中間的職業轉換折騰,逐漸找到心中最想要的狀態,慢慢成為了“鏡像”中的自己。
4、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鏡像”,都會有想要但不可得的人生。因為,生命原本充滿著各種選擇,你永遠不可能即是是安穩的七月,又是流浪的安生。
選擇也即意味著放棄。
每種選擇,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七月可以安穩的享受富足的生活,父母的呵護,安生看遍了世界,肆意灑脫。
但同時,每種生活都有自己的缺憾。
就像,七月問安生:“你以為我這些年,就容易嗎?”
安生說:“不,誰都是不容易的。”
就像七月的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女兒說:“女孩子,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是辛苦的。”
5、
不知道,你的心中是否也有那么一個人,折射出你最真實的模樣,讓你忍不住,想要與之互換的人生?
是不夠富有的你想要她可任意揮霍的生活?還是,職場上,與男人一起拼殺的你,渴望如她般,小鳥依人,安然寧靜、相夫教子的生活?是城市里朝九晚六,看似光鮮的你,卻想要城邊一座小院一畝地的踏實?
常常喜歡寫文章鼓勵朋友做自己,也有讀者留言給我說:“做想要的自己,哪有那么容易?”
其實,不容易,是必然。
不過,如果有幸走向自己的“鏡像”,你會收獲更清晰的自己,也許,還有一份驚喜。就像行走在路上的七月,從來沒有想過,曾經執著于安穩的她,會那么習慣動蕩與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