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搏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席慕蓉《獨白》
文|陸小墨
前段時間G先生問我,小墨,如果你是高考沒考好到了重慶工商大學,然后被迫調劑到了一個高中從未及格的專業,在這個專業盡全力每學期“飄過”,掙扎著還是掛了一科,然后又掙扎著補過,突然發現手賤,畢設又選到這坑爹的題目,感覺畢業無望,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你會怎么做?
我當時的第一想法是,不會那么湊巧吧,上帝是不是忘記給你開天窗了?
然后我碼了一大堆的字回復他,大意就是你是不是還不夠努力?
他回復說,我覺得我每學期都努力盡力了,我想我應該是沒有做到最好,每次結束后,我心里都覺得我還可以做得更好的。
這下我就有點汗顏,覺得挺對不住他的。不過當時這個話題很快就被我遺忘了,因為我好像一時也找不出問題在哪里。
后來有次我在后臺和L小姐聊天,聊起早起計劃,她說自己有很多的興趣,想要好好撿起來學習感興趣的東西。我說我也有很多興趣,但堅持下來的也沒幾樣。
我突然就想起來,G先生是不是因為努力錯了方向,沒有選擇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才會這么痛苦?
于是我又仔細看了一遍他說的話,假設“他很努力”這個命題成立,先撇開高考沒考好這個問題,假設他努力的起點是大學,他被迫調劑到不擅長的專業。那他對這個專業肯定不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動力不足,努力堅持了也似乎很難。
就像他說的,努力每學期飄過,還是掛了科,最后努力補過,又遇到畢設的問題。所以說,光是努力也不夠,還真的要有20%的運氣,才更輕松。
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一開始不努力,G先生可能會掛更多的科目,他后來需要付出更多來彌補,為了拿到畢業證,他說不定需要去求老師,去找關系放行,然后大四的時候忙的焦頭爛額,肯定會比現在更痛苦。
所以說,努力是有用的,但要用對地方。
說到這里,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是不是應該把努力用在感興趣的事情上,才會事半功倍呢?G先生不就是因為不感興趣才會努力那么久都覺得沒效果嚒?
先別急,很多人看到事半功倍這詞就會很開心,哇,又有一條捷徑可以走了。我也一樣,多年來被人洗腦說,你要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自己熱愛的東西當成事業去做,才會成功。
就像喬布斯說的那樣,“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keeping looking, and don't settle.”(把工作做到極致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你所做的事情。沒有找到之前,不要湊合)
不過前段時間我又仔細看了一遍喬布斯傳。發現喬布斯也不并是一開始就喜歡高科技和創業,他喜歡藝術,甚至跑去修行,而當初放棄學業純粹是因為經濟原因,并不是完全為了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
他年輕時很迷茫,也一度靠吸食迷幻藥生活,以期追求精神上的解脫。他后來涉足電子行業也是因為在這個領域看到商機,然后說服Wozniak設計大眾喜歡的電腦電路板,賣給當地發燒友。
所以,在我看來,喬布斯并不是像Wozniak一樣因為天生的稟賦喜歡電子行業,而是在金錢短暫刺激下產生對電子行業的興趣,從而堅持喜歡下去,才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然后他成功逆襲了,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榜樣,所有人都把他的話當成圣經,要熱愛一件事,甚至可以放棄學業專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那一定就會成為像他一樣厲害的人物。
可是,不一樣。
你所相信的結論是:如果你做自己喜歡的事,你就會成功。但這個結論也可能是這樣的:如果你很成功,你就會喜歡自己做的事,你只是喜歡成功本身,然后每個人都喜歡你。
那么這兩個結論到底是誰對誰錯?我先來分析一下自己。
我是個興趣特別廣泛的人,我小時候喜歡舞蹈,喜歡打乒乓球,喜歡音樂。初中后來喜歡了文學,喜歡英語和數學。上了高中后繼續喜歡文學,喜歡英語,還喜歡歷史。大學以后喜歡電影,喜歡旅行,喜歡攝影。
嗯,我現在喜歡健身,喜歡美食,還有文學,當然我也喜歡營銷。
我的興趣愛好那么多,應該拿哪一個作為以后的工作方向呢?我一度也困惑到不行。不過,如果你認真看我的興趣點,你就會發現,有幾個是共通的。
首先,我初中和高中都很喜歡文學,因為那時候我的語文老師都很有才華,也很鼓勵我多看名著,偶爾我寫點文字給他們看,他們會夸贊我寫的好。高中那會甚至還給班上的同學人手一份欣賞我的文章。
于是,自信心爆棚,就更加喜歡上了文字。
但我想說的是,我小學是個野孩子,不愛看書不愛做作業,一天到晚除了跳皮筋就是看電視,所以后來想起來全是因為語文老師的一句話:“你寫的不錯呀!”就把文學當作了一輩子的興趣。
接著我想說說英語和數學。我初中那會兒也很喜歡這兩門,甚至每次考試都在班里名列前茅。上了高中后,英語還是很好,數學卻不行了,以至于高考考的很差,而大學那會兒把英語給荒廢了,就再也提不起興趣。
從那以后,我所感興趣的兩門學科轉而成了我現在的心病。
所以,總結下來,關于“興趣”有以下三個注意點:
第一,興趣很難優先排序。我也不知道我更喜歡文學多一點,還是健身多一點,還是美食多一點,還是營銷多一點。
第二,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興趣。小時候喜歡的長大后不一定喜歡,現在喜歡的以后也不一定喜歡。
第三,我感興趣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擅長。就像我對音樂真的很感興趣,可是我的嗓子并不適合唱歌,所以我不能奢望像李健那樣做一個音樂詩人。
看到這里,你一定會想,這不是在講努力不一定有用嚒,怎么又扯到興趣上去了。既然扯到興趣,為什么又說興趣其實也沒用。
嗯,我想說的就是,努力不一定有用,而興趣也不一定就是成功之母。如果你想讓這兩個都發揮效果的話,其實是需要一定條件的。要不然,就會出現自己努力了,也在做感興趣的事,可還是覺得很痛苦。
放松一下,我們來做個游戲。
假設我的人生是一張白紙(沒有興趣點),有七種顏色。我即將畫一幅畫。當我下意識畫下第一筆綠色的時候(先天的興趣點),有個外界聲音說,你畫的這個顏色真好看(產生后天的興趣點)。
于是,我會在接下來的涂描中,用到很多的綠色(把興趣點付諸行動)。也許是一片草地,也許是一片叢林。
然后我很努力并且堅持把白紙用各種顏色圖畫,這個過程出現過困難,我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努力堅持),有人夸我“你干的不錯,繼續接著畫”(需求滿足)。在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中,我最后完成了人生的畫稿。
上面是我草擬的邏輯圖,我就拿我自己來舉例。
首先,興趣的產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先天的,你一接觸就會被人夸贊,這是天賦。我沒有這樣的天賦,反倒是我妹妹有畫畫的天賦。第二種是后天外界刺激的,比方說我的文章是被我初中語文老師認可了。
興趣產生之后,我就開始創作,這是從認知層面到了行動層面,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去做(do it),而不是光想著感興趣(not just think)。
但興趣是很容易被激發的,只要有短暫的一個需求(別人夸幾句)被滿足,就能馬上出來一個新的興趣。這時候你需要選擇,選擇自己可以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為別人創造價值。
為他人創造價值的興趣點,才是你的殺手锏。
我在寫了好幾篇文章之后,發現原來有好幾個人喜歡看我寫的東西,也有人說我的文字能夠幫到他們。所以我就很開心,這是需求滿足的過程,同時我也在為一些人創造價值。
然后,我就更加投入時間去創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瓶頸期。前段時間我一直寫不出文章,不過有人會鼓勵我,讓我多看書,多和人交談,多出去走走。
這就是堅持和努力的過程。需要利用一切方法去尋找堅持下去的理由,并努力創造出好的文章。
最后自然而然就會有積極的效果,然后形成正循環,把興趣變成你擅長的能力。
我記得以前我總是把興趣和能力混為一談,寫簡歷時也經常把興趣和擅長寫成一樣的(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舉個爪),可他們兩個相差十萬八千里,隔著一個銀河系呢!
以上是積極的循環,但只要里面的某個部分發生斷裂,自然就走不下去,然后開始抱怨,雞湯沒用,努力沒用,感興趣沒用。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用,重要的是問問自己有沒有獨立思考問題,有沒有用對地方。再簡單點,有沒有為別人創造價值。
我很感謝身邊有那些思想獨立的人在不斷點醒我,你不能只看別人的評論,別人的話語,別人的思想。你是你,你要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努力和興趣到底有沒有用,這個話題交給你自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