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給他講一個故事。回憶我們自己的童年,何嘗不是這樣,《狼來了》告訴我們要誠實守信,《曹沖稱象》告訴我們遇到問題要多動腦筋而且告訴我們一個等量代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拔苗助長》告訴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急于求成……故事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也可以讓殘忍的現實變得柔和。每個人都愛聽故事,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
但是,隨著社會節奏的變快,我們越來越倡導理性與線性思維,覺得這樣可以提高生活或者工作效率。特別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的泛濫,各種信息真假難辨,甚至有一些防不勝防的騙局的出現,我們都用警惕的目光和批判性的思維筑起了堅固的城墻,將故事性思維緊緊封鎖,只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用,而為什么講故事對孩子有用呢?因為孩子天真嗎?我們似乎沒去思考過。事實上,講故事不僅對孩子有用,對每個人都有用。批判性思維固不可少,故事性思維同樣重要。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平時也是追求理性與批判性思維,抱著開闊視野的態度讀了安特妮·西蒙斯的《故事思維》,沒想到反而喚起了自己內心的故事情感,想起上周的一個晚上,我聽到佟鐵鑫和楊洋唱的《父子》,聽到流淚,滿腦子都是父親,想回家看看,這就是情感的力量,而情感是通過故事而不是數據傳遞的。
《故事思維》是世界故事大師安特妮·西蒙斯的奠基之作,本書從影響力的角度,結合一個個故事講述了為什么我們要具有故事性思維,如何講好一個故事,講故事的影響力以及養成故事性思維的方法,最后還給了案例去運用方法,簡單易懂,非常實用。
結合個人生活有效利用本書是閱讀最大的價值,下面,我結合個人情況,說說自己的收獲。(以下方法是基于書中觀點,結合個人經驗的整合)
一、什么情況下故事性思維比理性思維更重要?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情感動物,從理論上講我們思維本來就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只是出于科研或者一些工作生活的需要我們進行了線性的學習與鍛煉,覺得這樣才能提高效率,但是在一些情況下,還真是只有故事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1、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個不用解釋了。
2、有些話不便明著說但又必須說的時候,例如:一個車技很次的朋友想借你的車,而我們知道借車的隱患很大,你可以講一個故事。
3、你想告訴上級他錯了的時候,這時候肯定不能直來直去,講故事是說話的一種藝術。
4、當氣氛很尷尬的時候,例如,一群人在一起,大家互不認識,又要一起去做一件事情,講個恰當的故事能很好的把大家聚在一起。
5、當出現信任危機的時候,誰都會犯點錯,如果你犯了錯,如何讓別人再次信任你,可以講一個你原來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奮起的故事。
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故事思維》中給出了九種詳細方法,我歸結一下:
1、語言。既然是講故事,語言的效果不言而喻。在這里語言包括報數故事情節的語言與講故事人個人思想的語言,故事的效果還受到講故事人語言習慣的影響。多一些生活語言,少一些專業語言,會讓故事更有趣。
2、動作。有一種藝術叫啞劇,表演者一句話不說,就可以逗的觀眾哈哈大笑。動作對于故事的傳達有著神奇的作用,甚至比語言更能吸引人。《故事思維》中有一句話:手勢可以說話,可以作畫。豈止是手勢,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可以根據情境來運用,為故事創造技巧,提高故事的畫面感。
3、情緒。情緒欺騙不了聽眾,你想讓聽眾充滿希望,首先自己必須充滿希望。所以,故事也必須是真實的,可以有藝術的加工,只有真實的故事才能激起心理的真情實感,這種情感可以感染聽眾。情感的體現最明顯的就是語氣,通過語言聽眾可以感受到你的歡快與喜悅,悲傷與痛苦。把自己融入故事,有情,才生動。
4、細節。細節決定成敗,講故事不能著急,一些動態的細節描述會引人入勝,帶著聽眾進入自己的故事。好的描述會讓聽眾身臨其中,更好的接受。另外,故事人的穿著打扮,動作習慣等細節都會影響故事的效果。
三、如何搜集故事素材
講故事有萬般好處,可以我沒有故事怎么辦?人生就是舞臺,每個人都有故事。《故事思維》中介紹了7種搜集故事的方法,我根據自己理解歸納為三點:
1、尋找模板。其實就是多聯系講故事,建立一個自己習慣的講故事模板,想一想,我是誰,我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怎么講?每次講故事前都想一想,建議一個模板,提高講故事的效率與頻率。
2、尋找經驗。這個經驗包括過去成功的經驗,也包括失敗的經驗,甚至是自己的弱點。真實地暴漏自己的弱點,會有意想不到的力量。尋找自己的經驗,融入情感,成為故事。
3、多讀書。讀書開闊視野,積攢故事,結合自己生活,便可隨手拈來。
無論多么理性的人都有柔軟的一面,學會講故事,讓生活更美好,讓現實的骨感也變得豐滿,有趣。想擁有故事思維,就看《故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