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從張家口之行回來后,我內心深處的不安越來越強烈。在和身邊朋友的相處雖然說很融洽,但是我的內心還是產生了極度的不安與憂慮。
我內心的自卑就像鉛塊一些將我緊緊的鎖在我的意識深處,我覺得我好像被某種神秘力量一直禁錮著無法自我成長。我思考著我高中的人際關系,初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和我目前遇到的相同狀況,我不由得深思我到底是在哪里出的哪些問題?在于我的朋友們嗎? 答案并不是,我高中的那些朋友在我的意識深處是幫了我很多的人,我和他們聊得開,也有很多的共同話題。但是時至今日,我個人總感覺我當初在他們內心的表現是很low的一個形象,固然就產生了我內心與他們交往的排斥與不安。
另一方面,我活得并不是幸福。我爸常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真是太菜了!”這導致我在做某些事的時候總會缺乏自信與不安。而且我的父母過于關注我的飲食起居讓我覺得我并不能過好我現在的生活。
我覺得人都是會生病的,感冒發燒只是淺層次的對生活造成阻礙的病癥,而心理疾病卻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甚至一個人的世界觀產生深遠層次的影響。
于是大家說,2018年了,該有所改變了。這顆內心的腫瘤已經成長到嚴重影響我的生活以及世界觀了。
每個人都迫切的變好,有自己的事業,人際關系甚至自己的幸福家庭。而我卻好像仍舊站在原地,看著2016年的我,同樣的無助,同樣的迷茫,同樣的不知所措。
于是,這一系列的書評大概都會有一個相同的主題與目標,那就是見證Shedray變好的一年。好得以在2018年的年末,2019年的年初,重新溫習此時寫下的話。
“哦,當年的那個廢柴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以上就是我要讀這本書的意義。
阿德勒是誰?為什么要讀他?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我在翻閱知乎時,偶然看到一個回答中的一本書的名字。
當時這個問題是:
如何走出自卑和不安?
我想如果我的病有藥可醫的話,無論如何我都要試試的。
然而這本書并不負我所望。
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是同一時期的心理學家,兩人與弗洛伊德的弟子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然而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強調”個體心理學“,旨在研究人與人的潛力的一種心理學。這些體現我們可以在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和史蒂芬.科維de 《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等書中體會到阿德勒的思想之偉大。
與我自身而言,讀此書能夠讓我真正意識到我的問題出在哪里,以及我該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它的啟發性在于讓我真正忽視客觀世界的不如意把問題焦點集中在我自身的原因。
禪師有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又有云: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奴隸,我們的價值觀的基礎在于”我們“是怎樣去看待這個事件的,而并非這個世界是怎么樣的。
所以說尋求改變的焦點并不在于我的環境。是他們不夠好嗎?并不是,只是我自身的意識在遇到無法解決或者說需要逃避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的把問題歸咎于客觀因素的結果。
總之,病癥在于“自我”而并非“客觀”,才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看過心理學書籍的人應該都知道“原生家庭”這個詞。從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
- 這是一本改變觀念的書,作者是日本的古賀史健,譯者是梁海霞,主要介紹“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理念,用一個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