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此:獻給所有經歷生命低谷的年輕人。
最近《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短片腳本和場景簡單到兩個人、一臺攝像機就可以完成,是祖孫之間的對話——假如我們22歲從大學畢業,按照82歲為壽命截止的日期,作為一個職場新人,你的生命還剩多少年呢?
答案是21915天,人生的長度還不夠22k。
短片中提出一個問題,想想十年后的自己,你還會做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這個問題,讓我重新悉數了沿途經歷的過去——
剛到北京的時候,一切都充滿新鮮感,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學生。那一年,北京沒給我什么好顏色,天空始終是灰蒙蒙的,夏天熱到夜不能寐,沒有空調的房間只剩粘稠的濕熱,屋子里充斥著對家的思念;秋天短促到還沒來得及感知就已經過去,眼前只有迅速凋零的樹葉和席卷而來的大風天;冬天的霾嗆到人呼吸困難,說好的大雪紛飛,尷尬的成了落地成泥的冰水混合物……
記憶最深的就是當時整個北京都在調侃不下雪,中國氣象局官博說“原定于今天來的暴雪,因半路氣溫過于熱情,把‘白茫茫’變成了‘濕漉漉’…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氣象北京官博說“說好的暴雪呢?你們又騙人”……最后,所有跟北京天氣有關微博的小編都在問“會有雪么”?這是當年冬天最流行的段子。
但奇怪的是,那時找工作卻出奇的順利,沒幾天的時間,我就被一家還不錯的媒體招進去做實習編輯,還沒畢業就已經簽署了一份就業協議,稿費高到簡直飛起,稅后已經拿到7k+的我,不知是當時多少人羨慕的對象。順利的境遇如同夏天的的高溫,讓人一度熱度中迷失自我——一個人過早擁有不屬于這個年齡的東西,會從內到外膨脹出一種戾氣,我想,這就是長輩們常說的“捧殺”吧。在經歷過一段高峰期之后,我落入低谷,在北京的寒冬里,拖著笨重的行李箱,輪子摩擦地面發出沉重的聲音,年末的北京,街道空曠的好像身處一座空城。
我的迷茫如同彌漫的霧霾,情緒卑微到塵埃里,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站在人頭攢動的火車站里,捏著一張前往朋友家鄉的車票反復問自己。一句簡單又爛俗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那一刻卻那么難,我問自己,你的初心是什么呢?你忘記了嗎?
但我真的忘記了,以前我只知道自己喜歡媒體這個行業,為了這個行業做了種種努力,來北京,見了一些明星,跟了幾個組,以工作人員的身份聽過幾次現場……就以為自己特牛B了,但其實,因為年少,所以看不到每一位德高望重、金光閃閃的前輩背后,所隱藏的那份常人不及的努力。
有時候幸運會讓人溺水,困境才能讓你掙扎。
接下來的人生是不順利的,但沒辦法瞬間調整的浮躁狀態,填充到新工作的方方面面,沒人能在沒看到你能力的情況下聽你口若懸河,你沒心沒肺的語言可能被職場老手揣測成別有用心,你試圖通過親近他人來獲取安全感的社交方式常適得其反……你掙扎著告訴別人你做過什么,但卻從沒有做出什么……于是,不再有人聽你講話,社會不會給任何人留情面,良好的工作效率和突出的工作能力,是別人對你評價的唯一標準。
那一刻,被冰封的內心真的沒辦法與世界握手言和,因為,連自己都站在精神的對立面反對著自己,否定著自己。
為了能更好的生存,我變得越來越沉默,也從未體會到書中談到“沉默是金”的意義,只是不愿表達自己和接受逆境、接受壓力成為唯一的選擇。
進取心在很多時候會讓你的boss覺得你太急、功利心太重,但往往你只是因為年輕好勝。生活開始磨平你的激情,四平八穩除了表現在你的儀態上、語言上,更體現在你的行動上。當你俯下身子只專注于手邊的事情的時候,當你不再有雜念考慮除了工作本身之外的其它東西時,你將很快被認可。但能做到完全的專注,則需要漫長的時間,這段時間里,你除了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外,更要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
很多人喜歡的工作很可能是一個行業,但你在這個行業里能做什么,什么適合你,你的興趣點是什么,似乎是更重要的事。
我們把持續擁有對這個興趣點追逐的過程,叫做追夢,把我們能一直想要堅持做下去——不論順境逆境,不論成功失敗,都愿意全心全意堅持付出去做的事,稱為夢想。
盡管“中國夢”這個名詞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每個中國人是否有自己的夢,這卻讓很多人咂舌。沒有夢想的人占社會的大多數,有夢想但半路被金錢、利益誘惑的人也占一部分,于是小部分人的夢想成為這個城市上空聯結成線的吸引力,所有的相遇在這種吸引力下都不是意外。
車水馬龍的街頭,我常常尋找,但卻在望眼欲穿的銅臭味中腐朽了對城市溫暖的感知。我心底的北京,從來不是別人刻畫的那個樣子,北京是喧囂的王國,你見過高樓大廈的聳立,見過社會地位差異巨大的前輩,你以為你就能和那個世界的人比肩而立了么?不,你只是夠到那個圈子的邊緣,見過誰,成為你向朋友吹噓炫耀的資格,但真正有夢想的人從不吹噓自己的處境,不了解的不必裝作知道,不熟悉的不必裝作熟悉,只要做對的事,說對的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在任何行業,能力讓你被認識,人品讓你走得遠。
為了獲得別人羨慕的目光,而裝作一個你想象中的世界中“高大上”的人,其實就像一個跳梁小丑,因為別人對你的微笑背后,藏著看穿一切的禮貌。
重要的是,到底什么是你不能失去的?
把你除了人之外,唯一不能失去的事,當作夢想好好努力。于是,在來北京的一年之后,為了讓自己不后悔,我開始選擇一份只有之前二分之一還不到的薪資的工作,只是因為這份工作中有我夢想的棲息地,盡管,這份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純粹的屬于夢想,但為了這一小片的寧靜,我愿意多打很多份工去養活它。
把夢供養在一個無人能及的位置上,只是想讓夢想簡單點。除了夢想以外的其它內容,全部只是工作。
Randy Pausch教授在某句話里形容實現夢想時,說夢想外面有一道高墻:“這道墻不是為了阻擋我們而存在,這道墻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目標,這道墻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他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所向披靡的強大,或是勢力、或是人情,但這個世界很少有真正被埋沒的人,因為這個世界的社交平臺真的太過發達,你只要有屬于這個時代的才華,就立刻能爆紅。有人說這是靠運氣,但這個世界上,所有運氣都是靠前面的努力來積淀的。
這一年,我在北京,如果我想,我可以拿7k的工資,但我放棄這種選擇,只為離夢想更近一點。這一年,我在北京,拿三千一個月的工資,每周打兩份以上的工,為了能寫寫寫,接30元每篇的商業稿件,我不是職業寫手,但為了未來能手到擒來的寫出自己想寫的文字,為了獲得未來文字被人看見,并持續被人看見的能力,所以接受這種貌似不公平的待遇。
為夢想負責,從七千元到三千元,下降的是對物質的追求,茂盛的是對夢想的執行力;明晰的是別人三六九等的眼光,壯大的是高山流水的友誼;平衡的是金錢和利益所帶來的誘惑力,收獲的是一顆山明水靜的平常心。
從七千元到三千元,被別人看在眼里是傻缺,但我們活著不必說服別人,這樣做也不是為了感動自己,只是,世界已經夠嘈雜,為什么不能守住心中的底線做一個淡泊的人?
文章開頭的問題是,想想十年后的自己,你還會做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我的回答毫無疑問是肯定的。因為我不能放棄文字,沒有它,我的人生將是不完整的。
如果,你的夢想不是文字,其實是什么都可以。
因為,真正平衡你的內心、評價你的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