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藍 ??
1
我一個表兄玩股票,已經(jīng)玩了好幾年了,單從工齡來看,雖然算不上骨灰級,骨頭級總是有的。
親戚們聚在一起本來是娛樂版,他一開口立馬變成財經(jīng)版,三句不離主題,哪支股票行情看好必然漲,哪支股票行情看差必然跌,哪支股一定漲了跌,哪支股一定跌了漲……
坐在某農(nóng)家樂的藍色塑料凳上,他往往口沫橫飛,慷慨激昂,指點江山,信手拈來,說得似乎很是有理有據(jù)。
之所以說“似乎”,是因為我對股票完全不懂,而看他說得那么自信,那么有條不紊,我直覺其中定然大有學問。
于是我便虛心向他求教,問他如果要嘗試入門的話可以先去看看哪些書。
結(jié)果他很鄙視地看了我一眼,說:看什么書啊?書上的那些知識都是死的。我從來沒看過書,還不是在玩?
我很驚奇,便問他是怎么開始的。畢竟,一個人就算再是天才,也不可能無師自通啊。
他很高大上地說:我們公司有一個股票玩得特別好的同事,他買什么我就跟著買什么,看書多麻煩啊,還得自己花精力去研究,跟著懂行的買就方便多了,幾乎都不用你動腦筋!
原來,他在親戚會上發(fā)表的那些“看起來很高深”的言論,完全是照搬他那個同事的。
我問他:你怎么知道你同事很厲害的?難道他從來沒虧過?
接下來他說的話讓我徹底無語了。
他說:也不是,他虧的時候其實也不少,但人都不是神,他玩股票也十多年了,經(jīng)驗豐富啊,他說的理論聽起來也很高深,我覺得他肯定特別厲害,跟著買絕對不會錯。
這位表兄直到這句話說完了都還沒發(fā)覺“跟著他買絕對不會錯”明明和“他虧的時候也不少”自相矛盾了。
相反,他覺得自己很英明,因為他“躺著就可以把錢賺了”。
事實上,跟著同事買股票的確給他帶來了一些好處,賺到了一些錢。
但可惜的是,厲害的同事也終會有看走眼的時候,一次失誤導致他賠了一百多萬。
雖然賠了,但厲害同事因為精通金融知識,除了股票還有著別的投資,股票雖賠了,其他投資卻賺了,因此雖在股票這里損失了一百多萬,但他總投資還是賺的。
而我那位跟在厲害同事屁股后面行動的表兄,這一百多萬不僅賠光了他之前賺的所有,還生出好幾十萬的負債來,因此整天焦頭爛額,再也沒財力也沒底氣跟著同事去投資了。
有些人,自認為擁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卻不去主動求知,不愿翻開書本,甚至不肯自己動腦筋思考,卻寧愿去相信身邊一個“看起來很厲害”或者“交情很好”的人,該說他們是很“英明”還是很愚蠢呢?
2
縱觀我們周圍,在離開學校之后,還能繼續(xù)保持閱讀以及求知習慣的人,究竟還有多少?
大部分的人,是以“不閱讀不學習不思考”為榮的。
曾經(jīng)我一個男同事就一臉榮耀地逢人便炫耀他“從不讀書”的優(yōu)良品質(zhì),他以朕的語氣說他從不讀任何書,除了考試必用的課本。
你一定以為這個男同事學歷小學畢業(yè)。
你錯了。
他985重點大學畢業(yè),還是個理工科碩士。
我曾經(jīng)很納悶他為什么可以把語氣說得這么皇室。
后來我懂了,他“不讀書”的榮耀背后,原來是站著一顆無時無刻想要炫耀自己“操作能力強,靈活實際,能夠隨機應變”的心。
在不讀書的人眼里,書里的知識都是死的,是不能夠應用于實際的。
所以,他們認為,喜愛讀書的人,都是“活在幻想”中的人。
這很傻很天真的認知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因為他們自小學習的課本都是“活在幻想”中的,而他們又從來沒有讀過課本之外的書。
所以他們便認為,全世界的書都是課本,所以也都具備了課本的優(yōu)良品質(zhì),都是“脫離實際,沒多大用處”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學歷很高的人,思想?yún)s依然停留在大清朝。
因為他們的高學歷不過是看了無數(shù)課本通過考試得來的,而大千世界更多更遼闊的知識因為他們從來不讀書,也就沒有辦法接觸到。
所以才會發(fā)生類似于某科院博士為繼承香火逼高齡妻子生兒結(jié)果導致妻子慘死的事件。
所以才會這么多高學歷的碩士博士,想問題卻依然還用著類似于原始社會那一套思維模式。
曾看過一個網(wǎng)友吐槽,說她有個女同事是某重點大學的博士,經(jīng)濟獨立工作穩(wěn)定也有社會地位,卻還依然信奉著“生不出兒子老公就有資格在外面找女人生”這一觀念,讓人三觀盡毀。
而網(wǎng)友問她為什么還有這樣的觀念時,她居然說:因為我們那邊大家都是這樣的觀念啊!
作為一個博士居然連獨立思考能力都沒有,難道是個假博士?
為什么現(xiàn)在高學歷直男癌還這么多?
因為他們只讀課本不讀書,而他們讀課本也只為了文憑,為了考研考博各類考試。所有“沒用”的求知行為,在他們看來都是很傻的。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本能上。
會耍雜技的猴子會認為耍雜技之外的其他知識都是沒用的,它們一邊沾沾自喜地耍著雜技,一邊享受著自己“雜技之王”的稱號,還一臉優(yōu)越地看著什么雜技也不會只會盯著它們拍巴掌的人,以為自己把人給耍了。
而實際上,連“雜技之王”的稱號都是人給它們的。
3
在公眾場合拿一本書看,總會承受那些從不看書也不求知的人的惡意。
面臨生活中一些需要解決的難題的時候,很多人并不會選擇主動求知主動思考,而是直接去求助“同事”“朋友”“大牛”“專家”……并將他們的話奉為金科玉律。
但他們忘了,這些“大牛”“專家”也是通過向書本求知,并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推理才能得出那些“結(jié)論”,而結(jié)論是正確還是錯誤,取決于“大牛”“專家”們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又取決于他們的背景。
你與他們的背景都不一樣,對于他們適用的結(jié)論,也未必會對你適用,你卻完全照搬,傻不傻?
經(jīng)過別人加工過的知識,必然會附上個人的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甚至生活背景。
被不同的人反復加工過的知識,加工過程中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在其中留下些自身的痕跡。
任何知識都不能照搬,更何況是這些被加工過的知識。
就像一些人總是后悔早幾年房價低的沒有去買房,埋怨沒人在那時告訴他們房產(chǎn)升值的前景,甚至諷刺看準了時機的人是“走了狗屎運”。
但若是讓時間倒流,抓不住時機的仍會抓不住時機,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屬于他自己的關(guān)于房產(chǎn)的任何知識體系。
盡信書不如無書,只有結(jié)合自身環(huán)境,經(jīng)過自己思考,應用于你自身實踐的知識,才是真正適合你自己的知識。
有一句話:別拿無知當個性,別拿胡說當圭臬。
但實際上,卻依然有很多人,拿著無知當個性炫耀,拿著胡說當行為的準則,卻還沾沾自喜,渾然不覺。
-END-
*文章:清藍。
我一直在這里寫有態(tài)度的清醒文字,專注情感,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