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KW 經濟困境
我似乎有個一再發(fā)生的老問題:雖然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yè)人士,卻無法賺到足夠的錢,也無法為自己的事業(yè)接到夠多的案子,尤其在此經濟衰退之際,問題更是明顯可見。盡管這些年來我持續(xù)在這個議題上操練寬恕,所以當問題發(fā)生時,越來越能能平心靜氣地面對,但三不五時仍不免有些心浮氣躁。因此我還是希望能夠根本擺脫這類窘境,一勞永逸地跟它說再見。我想請教的是,從奇跡課程的觀點,我還能做些什么,以便徹底「治愈」這個問題?審視罪咎或罪咎的源頭會有幫助嗎?不知你有何建議?
答:
對于你所描述的這類情況,我們只能提供原則性的意見,但這些意見或許仍會對你有所幫助。首先,世界存在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在此地有著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世界是個被設計來隱藏真正問題的煙霧彈。事實上,我們在心靈中不斷地選擇了與上主分裂,活得狀似獨立的個體,并且要求別人為我們的困境負責,此一心念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不管我們所苦惱的是反復發(fā)生的問題,或是一堆零星的困境,其中并無差別。生活中問題的發(fā)生,是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的潛意識中,需要這些問題存在。因此,倘若我們不去覺察問題的根源(實出在我們自已心念的決定),卻想擁有無憂無慮的人生,肯定會徒勞無功,且不過是一種自我掙扎罷了。說得更明白些,這也是小我玩的一種把戲,讓我們懷抱著希望,相信有朝一日問題終能解決,屆時便可活在一個無憂無慮的世界里。這種計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將注意力持續(xù)投注在世間的生活之中,如此一來,便能確保我們永不憶起「我們其實是心靈,而此心靈企圖與一體分裂,忘了我們是在那一體
中,受造為基督的」。然而,這不過是個愚蠢的錯誤念頭,我們隨時都能另作選擇。
其次,針對你所描述的情況,這部課程采取了既溫和又務實的方法,讓我們體認到「上主的平安是在我們內心,我們生活中的任何外在事物都無法影響內心的平安」。能不能擁有平安的心境,一向取決于你的選擇。不管我們的人生境遇如何,我們還是能夠選擇心靈的平安。在這一點上, J? 兄要我們以他為榜樣。他說過,即使在看似受盡凌虐苦刑的情況下,他也從不視自己為遭受迫害。 J? 兄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效法他面對境遇的心態(tài)(參閱 T.6.I.5,6? )。從這層意義來看,你的心態(tài)是「我是個飽受老問題困擾的受害者」,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著類似的情形,只不過形式稍有不同罷了。因此,我們能夠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讓我們的內在心靈,從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中「解脫」出來。這并不容易,但卻是這部課程「心靈鍛煉」的必要功夫。在恢復心靈力量的過程中,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然而小我絕不會輕易讓我們跨出這一步。
第三,某些看似負面的情況之所以一再發(fā)生,通常是因為當事人將自己潛意識中的罪咎投射到他的生活里(罪咎經常會被投射到身體上而造成疾病),目的是在自我處分,以為如此一來即可免除上主的懲罰,因為罪咎使他認為受罰是理所當然的。一再的失敗或不幸,反映了當事人潛意識的信念,只要我失敗或痛苦,當輪到自己必須向上主交待自己的人生時,衪就會垂憐我,且放我一馬。因此,倘若我們心靈中尚存有這樣的信念,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出現(xiàn)這類恰能證明我們是失敗與不幸的境遇。與此類境遇抗爭,無異于自我打擊。解決的辦法很清楚明白,一如練習手冊不斷提醒的,我們需要往內心尋找,看出小我的「罪」、「咎」和「懼」等念頭,操控著我們所做及所想的一切,讓我們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看清之后,再將此黑暗帶入光明之中。
然而,此種練習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的生活免于種種困境,而是要讓我們明白,「罪咎」才是我們不想要的,因為比起內在罪咎所帶來的痛苦和束縛,外在問題所導致的痛苦與混亂根本不算什么。我們并不需要試圖改變任何事情,只需在 J? 兄愛的陪同下,看出我們是如此經常地將我們的不快樂和失敗歸咎于外在因素,而非求諸自己內心的決定。然而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也不要因此而批判自己,如此方能朝向目標跨出一大步,有朝一日心靈必能重拾原屬于我們的「上主的平安」。當我們沐浴在上主的平安中,且明白這才是我們真正共享的生命實相時,不論事業(yè)的成功與否,恰似耶穌手腳上有無釘子一般,都不致影響心靈的平安。有時當我們的心靈有所改變,外境也會隨之而產生變化。然而外境的變化與否,再也影響不了我們,因為我們看待自己與世界的知見已全然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