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高同學拿著他的手機指給我看:“兜兜又新下載了托馬斯游戲。”我錯愕了半天才擠出一句話來:“他是怎么下載的?”
“我也正納悶呢,昨天晚上手機被他玩的沒電了,今天早上才發現這個新游戲。”高同學一臉無辜,大概是看穿了我質疑他幫著下載而趕緊撇清。
大前天晚上十一點的樣子,我和高同學都準備睡了,孩子卻拿著正在充電的手機蹲在地上玩得盡興。剛開始,我溫和地要求他趕緊睡覺,他充耳不聞,頭都不抬一下繼續玩著。
又過了一會兒,他還是沒有要罷手的意思,我開始有些不耐煩了,一個箭步沖過去將燈關了,心想這下可能會起作用,哪曾想他依然無動于衷。
我心急如焚,一個勁兒地要他趕緊上床睡覺,他拿我的話當耳旁風,紋絲不動地蹲在那兒,在黑漆漆的臥室里自顧自地玩著,全然不顧已經火冒三丈的我。
我平時很少和孩子生氣,我在情緒上一直努力做一個平和的媽媽,也一直在嘗試和摸索著如何用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式應對孩子那些不太合理的要求,只是希望能盡全力給他一個沒有責罵和吵鬧,只有溫和和親密的成長環境。
可有時,也會有收拾不了情緒的時候。
我叫了數次無果后,氣從膽邊生,火從心頭起,失去理智般地想一把將手機奪過來,孩子抵死反抗,并一個人走近了臥室門,開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還試圖將手機的手電打開照著門把手,還是沒有打開。他并沒有哭鬧,而是使勁兒地一次次地活動著門把手,大約是想去客廳打開燈躲開大人的視線繼續玩個夠。
“兜兜,再玩兒一把就睡覺吧。”高同學看著我和孩子僵持不下,而且有些劍撥弩張愈演愈烈的態勢,趕忙打圓場,大概也是試著給孩子一個臺階下吧?
孩子忙應聲說:噢。說著就從門口走到了高同學的身邊。很快,一把游戲打完了,孩子二話沒說就把手機上交了,自己摸黑爬上了床,鉆被窩里又開啟了他的標準睡覺模式:一邊吃著手一邊揪著我的頭發。我本來就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再被那只小手將頭發揪來揪去,心里別提有多惱火了,再加上管教無方帶來的嚴重挫敗感,我將氣一股腦撒在了高同學身上。
我們倆因為孩子玩游戲的問題爭執不下。我氣鼓鼓地拿過手機將孩子常玩的兩個游戲全刪了,并試著將下載東西的那個APP隱藏在一個文件夾里,可試了幾次都不行。孩子一直緊盯著手機,不時地轉播實況:爸爸,媽媽把游戲刪了。
高同學又好氣又好笑地說:快我來搞定吧。我很強硬地拒絕,結果孩子用不大不小地聲音附在高同學的耳邊說:搶。
一個字將我全部的計劃擊得粉碎。孩子用我剛剛對待他的方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瞬間我就有種要繃不住的感覺,明明很努力地想溫柔以待,可還是不能做到事事心平氣和,在孩子惹毛自己時依然采取不理智的行為來傷害一顆年幼的心。
我試了半天于事無補后將手機遞給高同學,他輕而易舉地就搞定了。
第二天,我莫名的就感冒了,孩子被送去了奶奶家。
今天早上高同學給我看完那個游戲后,驚愕之余他緊接著又說:“還有我們更想不到的呢,孩子昨天玩完游戲直接刪了,我明明手機上有那個游戲,可現在哪兒也找不到了,可怕嗎?”
我沉默半晌,無言以對。
我們倆為此又展開了一次討論。
他邊比劃邊說:“你那樣的做法就像手里攥緊的沙子,你攥得越緊,沙子反而流的越快,因為總有你防不勝防的縫隙,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沙子就從你手指的某個縫隙里溜走了。”
我委屈道:“我也知道堵不如疏,可我那天晚上不是生氣嘛。”
他接著說:“你看,這就是你的問題了,生氣又不能解決問題,你去搶手機,孩子不但不順從,反倒都要去客廳了。”
我其實也很生氣他那天在那種情況下還在縱容孩子再玩兒一把。
“我不是縱容他,如果我不那么說,孩子就把咱倆都看成了敵對的人。你已經那么嚴了,我再更嚴,就是在把孩子往外推。我們這么做,孩子以后會見縫插針地玩兒游戲,游戲也不是不能玩兒,畢竟現在手機里和電腦里都是游戲,他長大一點后,身邊的同學也都玩兒,到那個時候他如果逃學去玩兒我們該怎么管,關鍵是在他玩兒的時候給他定一個時間,不能任由他沒完沒了的玩兒,告訴他,游戲是可以玩兒,而且玩的時候要投入,我們也不能輕易打擾,但得有時間控制。這樣即使他玩兒也是有度的,是可控的,是誠實的,不用害怕大人的打壓和責罵而撒謊。”高同學一頓長篇大論。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適當地陪孩子一起玩兒游戲,讓他覺得父母確實認同這件事,他沒有負罪感,只要控制好時間就行,這就是規矩。”他補充道。
我不得不承認他的說法是對的,也給了我深刻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對孩子玩兒游戲都持反對態度。大概是我心底里對游戲深惡痛絕吧,我潛意識里覺得攤上網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戒掉的。與其說我不想讓孩子玩游戲,不如說我對孩子玩游戲的把控沒有自信。
擔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差的禮物。我總是害怕孩子將來會深陷泥潭,我被這種多余的并不存在的擔心綁架了,我意識到自己在用一種假想出來的東西操控未來,其實這就是為什么每次當我看到孩子抱著手機不放而深深焦慮的原因。我正在用一個設想的東西想當然地困在現實里。
我清楚地知道,孩子總有一天是要玩兒游戲的,這一定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孩子的正常需求,只是一直以來,我選擇了忽視甚至打壓泯滅。現在想來,深覺愚蠢,人性里的需求靠打壓只會助長,但是如果選擇疏通和引導,即使有難看的枝椏長出來,適時地修剪掉也是沒有大礙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和釋放,就不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謝謝孩子和高同學,給我又上了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