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財?其實很簡單。我所理解的理財就是告訴人們怎么去選擇的一門學問;理財就是告訴人們如何用同樣的錢能變成更多錢的一門學問;理財就是用同樣的錢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一門學問。
所謂投資理財,實際上就是對財富的有效管理,以便能盡可能地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主要包括現金管理、資產管理、債務管理、風險管理和投資管理等。
現金管理是理財的基礎,包括對各項收入、稅費和日常開支的管理,以及現金的積累等;資產管理是理財的重心,包括對房產、商鋪、汽車等固定資產以及對債權資產、有價證券等流動資產的管理;債務管理是理財的關鍵,主要目的是把債務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圍之內,起到優化財務結構和“借雞生蛋”的作用,比如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貸款買車,從而提前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在認定安全穩健的前提下,不一定要按自己擁有的實際現金去決定投資規模,而可以選擇需要投資多少錢就想辦法去借多少錢來投資;風險管理是理財必不可少的,即要正確認識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確保家庭財務狀況處于良性發展之中;投資管理是理財的重點,即通過投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
總之,理財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規劃,是現代人追求更高生活品質和實現財務自由的必要素質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理財重要,因為一個人只有先實現財務自由才能真正實現人身自由(當然自由永遠是相對的)。比方說,我能很自豪地說“我現在只干我認為有價值的事和感到快樂的事,其他的事讓別人去干”。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把投資理財掛在嘴上,并沒有真正付之于行動;如果沒有行動,那么再多的夢想也是不能變為現實的。
我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大類八種人:
不會理財的人
第一是連自己的生活都保障不了的人。
第二是恰好能保障自己生活的人。
第三是保障了自己生活之后還有結余,但只會把結余的錢存在銀行的人。
第四是只會把結余的錢存在銀行或者不加分辨地買保險的人。
會理財的人
第一是自己根本就沒有錢,純粹是靠借錢用于投資,并且不給任何人帶來損失的人。
第二是除了把自己結余的錢用于投資之外,還會借更多的錢用于投資的人。
第三是自己有多少錢就投多少資,但不會借錢用于投資的人。
第四是比較理性地買股票和基金的人。
我問過很多身邊的朋友:“你們早就說要跟我學習投資理財,怎么還沒有任何行動?” 他們大部分人回答擔心遇到風險。雖然從理論上說,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遇到風險的,還有一句名言叫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風險越大,潛在的收益越大。”
但實際上卻并不是那么回事,不管是潛在收益多高的投資,只要控制了風險就等于沒有風險;不管是潛在收益多低的投資,只要沒有控制風險就可能有100%的風險。有時候,一點風險都不冒就是最大的風險。一個人不下水是永遠不可能學會游泳的。
所以,要投資理財,就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最好能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行動。當然,只要你真的行動了,從今天開始就為時不晚!
有人說愛因斯坦發現了“世界第八大奇跡——復利”。下面的幾組數據會讓你發現復利激動人心的驚人力量。
如果投資每年能得到15%的收益,那么假設從今年開始投資10萬元,在17年后就變成了107.6萬元,你就成了百萬富翁,28年后就變成了500萬元。更激動人心的事情還在后面,在33年后,這筆錢就會突破1 000萬元,你就成了千萬富翁!
如果投資每年能得到18%的收益的話,那么投資10萬元,只要14年就變成了101.5萬元,在24年后就變成了531萬元,在28年后這筆錢就會突破1 000萬元。
當然要持續得到上述的投資回報還是不容易的,但即使只按10%的年投資回報率計算,投資10萬元,也只要25年就能變成108.3萬元,在40年后就達到了498萬元,在49年后這筆錢也就會突破1 000萬元。
很多人常在感嘆,“我要求不高,只要10%的回報率就心滿意足了,但我到哪里去找這樣的投資項目呢?”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光”,其實在中國這個資本短缺的時代,10%回報率的投資機會比比皆是,因為這僅僅相當于民間借貸的最低利率。
如果每年能保持15%的收益,那么本金第一次達到50倍用了28年的時間,而第二次再增長50倍只需用5年時間,第三次為3年,第四次只要2年就夠了……
按照西方比較流行的觀點就是:
1)、越早開始投資,就越容易創造出你預期數目的財富。
2)、即使你從現在開始投資,也仍有致富的希望,但這比早些開始要難得多。成功是成年累月積累而成的。
很多初入股市的投資者總是希望快速致富,這種浮躁的心態往往導致欲速則不達。很多人以為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巨大的資金與龐大的信息網和超出常人數倍的能力,其實并非如此。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與長遠的投資計劃,復利就會使你走向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