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年都在關注教育領域,主要是對孩子未來有幫助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未來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我們教育者該如何設計產品或課程實現這種能力的培養?當大部分的“已知”都可以在百度上輕松找尋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讓孩子去適應“未知”,這包括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而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面對“未知的未知”的能力。
不單單是孩子,我們自身——職場人士,也要學會面對“未知的未知”的能力。開發個新產品、構思個全新方案、找到新的銷售方式等需要這種能力。有個“小世界悖論”:世界越來越小越來越緊密, 但我們接觸到的知識和問題卻越來越龐大。我們看看你每次百度搜索后頁面右邊的推薦就知道,往往一個簡單搜索會帶來好幾個我們未曾意識到的問題。
面對“未知的未知”需要批判性思維可以提出恰當的問題、需要系統性思維構思解決方案、需要開放性智力可以接納不同反饋、需要合作能力與團隊共同完成、之后還要有優秀的觀察和溝通能力發現新的問題和機會。。。這一切都是我們曾經的教育系統沒有給我的,這就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想著如何實現目標,不管自己現在擁有什么,哪怕手上什么都沒有。企業家們最重要能力是說服。說服人們相信你所畫下的美好藍圖,說服人們自愿跟隨你前進。
這種精神強調的是目的,是未來,而不是資源和現在。在工作中,領導安排的任務往往很寬泛比如提高銷售額、增加APP用戶量,大企業各項資源和制度都很完善,你可以和領導要預算和資源,但很多小企業往往沒什么資源和預算,這時候就要靠你的“企業家精神”了。
得來不易的工作
我們公司是由俞敏洪老師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三個創始人都是老師,但對互聯網和技術的理解并沒有多少,也不清楚移動互聯網需要什么的人才?如何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
創辦不足2年的創業企業,卻有三個覆蓋K12的產品線,但員工卻只有12個人。其中7個人都在負責初高中生視頻“學渣樂園”的項目,也就是說親子玩具“一葉長大”和小學教學APP回家學習一共只有5個員工。我負責回家學習的運營工作,我們一個合伙人是產品經理,嚴格意義上說回家學習的員工只有我一個人,而我的職能就是“增長黑客”——負責APP的用戶增長。
我13年河海大學畢業后輾轉多個行業,大四實習的時候在百度推廣企業做電銷、畢業后去傳統門頭廣告做銷售、之后去4A公司華揚聯眾做汽車客戶的開發、之后去新東方做校區市場、最后來到這個移動互聯網教育企業,負責APP運營工作。每進入一個新行業我都要學習很多不同的知識,電話銷售技巧、傳統廣告分析、汽車行業知識、教育行業知識、APP運營技能。
我剛來公司面試的時候,因為沒有運營經驗被合伙人拒絕了,但是我發信息告訴她“依照經驗從事不確定的新產品開發的危險”,并幫她分析了互聯網從業者需要的品質和能力之后,她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得到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后,我并未接收到任何培訓和任務安排,所有的工作和知識都是我自己去問,去學習的。
我不僅僅熟悉了公司的三個產品線、并開始搭建APP的媒體矩陣(微信、微博、自媒體),幫助完善網絡信息(百科、百度知道、知乎),找渠道談合作,給APP提出產品方案,偶爾還幫忙編寫滬教版數學教材。
雖然很辛苦,但效果還是有的,一個月就過了實習期,而且2個月薪水就漲了2000。APP的用戶數從我剛入職的700多個,到現在3500多個都是在沒花一分的市場費用下爭取來的。
這也是一種“企業家精神”,從無到有,沒有資源就去創造資源,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恰恰是由于缺乏資源,我現在的能力非常多元,做H5、設計、寫文章、編教材、數據分析等。所以從我畢業的第一天到現在,我一直處于不斷學習和摸索的狀態,過程非常痛苦,被人拒絕、否定,父母也不理解,他們需要的穩定我給不了。
我的很多大學同學在一個企業穩定工作的比我工資高很多,但我不后悔,這是我選擇的路,是我摸索未來的過程!沒有這些痛苦,我也不能找到自己的“使命”——通過教育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的的能力,我明年會自己出來創業。
但我為什么要做這些?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這是一種文化而不是知識,所以在接下來講系統思維之前我希望大家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掌握這些思維?為什么別人看電視劇的時候你卻要苦逼看書?你的夢想是什么?最能讓你心跳的又是什么?只有能回答上述問題的時候,你才能真正運用企業家精神。
與MBA的區別與聯系
“企業家精神”和MBA(工商管理)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對立,很難有一個優秀的創始人同時是個優秀的CEO。前者需要“破局再造”的能力,后者則需要“精細化管理”的能力,借助一個形象的比喻是“MBA是把現有的橘子榨出更多的果汁,企業家則是重新創造一個更大的果汁”。所以創業圈都流行一句話“如果你擁有MBA學位,那么你千萬別去創業!”
多變的時代對企業家精神的需求已經遠遠高于MBA了,不斷有新的技術和機會出現,如果抓不住自己的企業從此可能萬劫不復。就拿騰訊而言,它進入移動互聯網的船票項目——微信,也是內部創業的產物。而且騰訊內部的部門大部分按功能來分:比如通信部門,游戲部門這樣,但微信確實一個獨立的部門,可見大企業也格外需要企業家精神。
即使大企業缺乏這樣才能的人也沒關系,他們有錢可以去收購這類創新企業,但小企業就只能靠“企業家精神”來破局了,在互聯網時代,沒人能夠擺脫科技的寄生屬性,要么選擇被科技寄生,要么選擇死亡!
但MBA卻又是必須的,因為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往往愿意不斷創造新的、更具前景的產品和項目,但原有的基礎業務是需要人管理的,這就需要有MBA學歷的人來負責。
如何把自己當做一家企業來經營?
狄更斯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曾經我無法理解這句話,但現在卻能明白它的意思,它用來形容現在的體驗經濟時代再完美不過:存在非常多的市場機會等著我們去發現,但伴隨機會的風險卻又足夠大。風險一方面是技術被不恰當的人利用,比如個人隱私曝光等;另一方面是失敗的風險,這其中包括機會成本。
但這終究是最好的時代,很難在世界歷史長流中找到一個任何人都有機會利用技術去擺脫階層,去為全世界創造價值的機會。借用KK的一句話“現在沒有一件事情是已完成,全都是等待完成!”
與一般人的認知相反,企業家本質是非常害怕風險的。但不同于別人看到巨大的風險就放棄,他們恰恰會通過系統思維把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處理好,盡可能的降低風險。這就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英雄也會害怕,只不過他們在害怕的時候依舊可以堅持自己的原則。”
那么降低風險有個很好的策略——“杠鈴策略”,這才黑天鵝作者塔勒布的書《隨機生成的智慧》中有詳細的介紹,簡單地說就是利用空余時間去風險最大但成長性最高的項目,其他時間則照常上班。這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非上班時間做的事情必須具備很好的前景,比如讀書、畫畫、寫作、出歌曲、開發產品等等。因為這些項目一旦成功一次就會為你未來的發展打開道路,徹底實現財務自由。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白天做新東方市場經理負責學校市場工作,業務時間則是國家一級攝影師,甚至幫明星拍照。市場和攝影貌似不相關的兩個能力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所謂的“斜杠青年”,現在挺火的一個詞。我自己以前總結了一個人才類型和“斜杠青年”很像,叫做卅型人才,多個不同的能力由一個核心能力連接——核心能力遷移。
就拿教育來說,現在的教育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業余的專業知識,比如生態系統的物種競爭的原理,另一部分是諸如合作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再復雜多變的時代,前者提供給我們方向,后者提供給我們方法。
我們也應該這樣,以打造優質的“用戶體驗”為目的,學習所需要的所有能力,但這里有個篩選機制,就只無法強化核心能力的知識做到了解即可,無需深度學習。
就拿我之前設計的IH5小游戲舉例子,頁面布局和分享話術設計需要考驗我文案能力、H5素材的設計需要考驗我設計能力、動物聲音的收集整理考驗我信息收集的能力、制作H5的過程有考驗了我程序思維的能力。
不過這一些是在為我的“創造力”服務,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成為最具創造力的人”,我記得李開復老師在給大學生的幾封信中有提到過,他回國前給自己的定位是“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人”,所以他演講、出書、創辦孵化器幫助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等等都是強化他的影響力。所以你們需要像企業一樣,清楚自身的定位,對于能提高定位的能力去學習和研究,剩下的就是找其他人合作,了解自身定位的過程也是找尋合伙人的過程!
我之前寫過一些關于自身定位的文章,我這里只簡單總結下,想法、資源和技術。想法主要是以創造性的想法為出發點整合資源實現想法;資源指的是充分發掘并利用現有資源(人脈、渠道、產品);技術指的是編程、設計等硬性技術。
不過你也許會抱怨自己做了那么多,還是沒獲得足夠的認可,尤其是物質上的認可,那是因為你無法衡量自己的價值。
財富取決于你所創造的可衡量價值大小,比如歌手的歌曲,一首歌流行了我們都知道是誰唱的,所以他配得上很多錢。所以最好進入一個新創企業或者大企業的新項目中去上班,這樣才能做到你的價值可衡量,因為人少,假設10個人創造了1000萬的價值,那每個人平均100萬價值。銷售的提成也是這個原理,畢竟又可衡量的價值,銷售額。
另外畢竟每個人本質上都是一個企業家,你需要把自己的優秀“作品”整理出來,就像設計師一樣,會把自己設計過的所有圖片、文案或網站存在一個文件夾里。國外這方面比較完善, 硅谷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個人官網陳列自己的所有參與項目和智能,同時國外很多APP都有制作人員介紹,點開名字就會跳轉到改員工的個人官網上面。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節前的地方。
如何利用系統思維來經營自己?
我所知道的思維是三種,機械思維、物理思維和系統思維(復雜思維)。思維的往往伴隨著科學技術而演變,在牛頓力學體系支配的科學下,人們往往根據運動三定律就可以根據事物的初始狀態得到它之后所在的位置和狀態,因此人們會認為未來是可以預判的,基于現實條件再加上一些原理就可以得到未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機械思維方式,是一種線性的缺乏變化的思維方式;
標志機械思維崩潰的一個關鍵事件是——海森堡不確定原理,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整個理論當時引發了經典物理領域巨大的震撼,原來世界是不可知的,存在著我們永遠無法預測的事物。科學剛就像人類妄圖征服世界甚至宇宙的工具,但一旦工具失效了,那么人類只能承認宇宙的偉大的自身的渺小。尤其是之后的量子力學發展,徹底讓機械思維觀銷聲匿跡。
這之后催生出了另外兩種思維,物理思維和系統思維。物理性思維也稱第一性思維,來源于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他們往往會把事物抽離出來分解到原子電子甚至夸克的級別在研究它們的運動和性質。現在的理解更多的特斯拉創始人馬克思提到的“忘記經驗,從問題發生的地方開始研究問題解決辦法。”
比如MP3之父勃蘭登堡在研究如何讓音頻在不失真的情況下盡可能壓縮大小的問題上的時候,就利用物理學思維“從源頭開始”——人的耳朵研究,他篩選了人耳能夠識別的頻率并去除無法識別的,最終形成了音頻的MP3格式。
隨著混沌系統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整理可以分解為部分,但是部分永遠無法反推整體”,因此系統思維(復雜思維)應運而生,即使我知道了初始條件的所有細節(實際上不可能),事情發生中的任何一個極其微小的變化都可以引發整體的巨大變化,就像“蝴蝶效應”。
系統思維指的是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不同于物理思維,系統思維要求的是把物體放到具體環境當中,去觀察它與周圍事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一種動態的思維。
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新項目、新產品都需要物理思維和系統思維,就拿APP增長任務來說,我首先要考察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我們學習APP在所有學習類軟件中的優勢和不足;
之后從系統和要素這個角度考慮——我會先從源頭去考察用戶行為數據,做好數據采集分析工作。之后我找用戶聊天,組織線下活動了解用戶真實使用我們產品的感受,同時了解用戶行為習慣,常去地點等給用戶畫像,這樣我們未來的一系列動作都可以針對性更強的直達目標用戶;最后從要素和要素聯系的角度——我要考慮要不要增加用戶彼此之間的互動渠道,如何互動?等等。
這個過程需要讓自己變成一個“社會學家”: 觀察、提問、執行、測試、反饋這樣循環。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去用心觀察生活常見的事情已發現被忽略的問題,之后帶著這個問題找答案,如果沒有答案,恭喜你也許發現了實現財富自由的機會。
你需要利用《精益創業》的精神迅速開發個MVP(核心功能產品)來檢驗核心假設有沒有需求?然后根據測試獲取的反饋來選擇調整方向還是完善產品?每一次這樣的循環都會帶來新的問題從而演變成新的機會,所以在互聯網創業圈存在著一個機會帶來無數個機會這個說法。
最后的,我們必須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很多“未知的未知”,所以開放心智格外重要,就像喬布斯說的“keep foolish,keep hungry”,觀察并提出恰到的問題需要以開放的心智為基礎,能接受不同甚至和你觀點相悖的想法,在利用系統思維系統的思考,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一切才剛剛開始,你需要具備持續的學習和觀察能力,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你需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培養“業務的專業”能力,因為它會給你提供視野帶來方向;同時對于你核心能力有何幫助的技能你需要沉浸下來認真學習。
知識和書本并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需要去具體項目中學習,去實踐,去分享,去表達。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每個時代都會有很多創造未來的人出現,但那個人為什么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