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段子逗樂無數觀眾的岳云鵬,這幾天因為一封公開信,再度登上熱搜。
公開表示:“但凡有一點辦法不會這樣”。
仔細一看,在岳云鵬這封“龍飛鳳舞”的信里,不只發發牢騷那么簡單,甚至還包含一封“招聘信”:“能輔導我閨女寫作業就可以,別的要求沒啥,年齡、政治面貌沒關系,尤其是英語作業,我崩潰了,工資面議。”
從岳云鵬公開的陪寫作業照片里,不難看出,作業真的把他難倒了。
從惆悵的擠眉弄眼,再到無可奈何的苦笑......岳云鵬到底經歷了什么,輔導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都懂!
陪寫作業的家長,到底有多慘?
一天午休,兩個同事紛紛跟我吐槽她們的孩子。一個同事說她有次陪兒子寫語文作業,氣得摔盆栽。
因為作業里有一道題是用“要么…要么…”造句,結果她兒子張口就來了句:給你五毛錢,要么?要么?”
另一個同事說,你這算什么?
她女兒孩子思考問題從來都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有次做英語作業,問她動詞的后面跟什么?孩子想都沒想,直接答:“打次”!
同事說當時氣得,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我的孩子還在上中班,沒有太多經驗跟同事分享,但其實陪寫作業的“魔咒”我早有體會。
因為我們小區隔音效果不太好,每周我都會聽到鄰居老母悲催的嘶吼,“這個題不是跟你講過嗎?怎么還做錯?做不完不準睡覺。”
這位母親我認識,平時待人謙和有禮,但一遇到陪寫作業,就像變了個人,根本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
一個爸爸輔導兒子做作業,氣到叫兒子“大哥”
每當這時候,我都會感慨,當家長真不容易!陪寫作業真不容易啊!
然后再扭頭看看,旁邊已經熟睡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一股對未來深深的擔憂涌上心頭,未來我也會這樣嗎?
陪孩子做作業這個“魔咒”,難道只能被動接受,無法打破嗎?
焦躁的心都從哪兒來?
很多家長說,我也不想發火啊,可那時那刻,誰能忍住!
跟朋友小晴談及這件事,她向我傾倒了一窩的苦水:
你知道我花費一個小時,寫滿一整張草稿,兒子還解不了一道二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感受嗎?
你知道我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氣到撕了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后,卻又自責到睡不著覺的感受嗎?
你知道因為這個月業績沒達標被領導批評后,回家還要面臨孩子一堆錯題作業那種窩火感受嗎?
那種眼睜睜看著孩子犯低等錯誤的憋屈感,還有那種因為孩子一篇作文就能消耗掉唯一可以休息的周末,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最后融匯、積攢成焦躁、憤怒的負能量。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醒他的同仁: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于父母,這何嘗不是一種警醒?
孩子在恐懼之中不會有什么學習和思考,我們用咆哮的方式喊出的每一句話,內容是什么他們壓根兒聽不進去,就只記得你發火了而已。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長期處于過度焦慮、情緒化當中,會逐漸失去對孩子的寬容程度。不及時調整,會更加劇父母的焦慮,讓輔導孩子作業成為大人和孩子共同的生命之痛。
你怒吼時,孩子在想什么?
你有沒有想過,你大吼大叫,恨鐵不成鋼時,孩子在想什么?
曾有一檔綜藝節目《小不點嘚吧嘚》,說的就是孩子對父母輔導作業時的心聲。
其實,孩子們心里也很難受,并不比我們輕松。
“(爸爸媽媽)每次給我輔導做作業,我的心里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的去理解,希望你(爸爸媽媽)輔導我做作業的時候,心不要那么急,更好的理解我。”
無獨有偶,綜藝節目《考不好,沒關系?》通過父親與孩子互換身份的設定,也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節目組先是讓老爸們做考生回答小學的題目,孩子則扮演家長圍觀。
結果,大批家長考場淪陷,畢業十幾年,連基礎題都快忘得精光。
孩子們翻身農奴把歌唱,看到狼狽的爸爸們連這么簡單的題也不會做,恨鐵不成鋼,考試被淘汰了,還揚言要“收拾”老爸。
充滿童趣的話語里,藏著家長們平時的樣子。
節目里,還出現了感人的一幕。一個小女孩,不但沒有數落爸爸,反而跑過來給了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相信這個爸爸,應該感到溫暖情感的強大支持了吧。
反思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立場上想一想,他只是做錯了幾道題目而已,就莫名換來一頓罵,有時還會挨打,內心不免充滿恐懼和委屈。
真的對他們的學習有利嗎?
孩子們終究會長大,有些題早晚會做,但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你想成為他們心目中什么樣子的父母,或許從現在就可以開始改變。
不要急著去制止,試著等一等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演講中提到:
所有的父母都期盼孩子從小吃好、喝好,長大了要上最好的學校,要拿最高分。
幾乎所有家長在一開始都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盼,所以,我們不允許孩子有一絲出“錯”的傾向。
曾有一位名校的班主任和我說,剛開始他也經常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發火,可在改變了想法后不僅再也沒發過火,兒子還考上了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他說:“我想讓他自己知道哪里出錯了,而不是他剛犯第一個錯誤時就急忙糾正。一來很打擊他的積極性,二來我相信“相信”的力量,我相信他做到后面會意識到不對。
我會在心里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急著去制止,【這是錯的】、【這樣不對】、【你這樣不行】,這些話統統都得憋回去。
再等一等,也許他會自己糾正過來,也許他會因為答案的不通順而恍然大悟、也許他會在試錯中找到更完美的答案。
這寶貴的等一等,也許可以少抹殺掉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也讓我看到【凡事皆有另一種可能】。我們不一定要否定它,試著接納它,相信它。
所以,我總是會在最后一刻才說出,“讓我來幫你”。
都說,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其實換種比喻,更像是默默耕耘,期盼著一場大雨的到來。
你沒法知道,哪片云彩會下雨。
那么不妨耐心一些,只要云層不斷地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總會孕育出甘霖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