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男孩奧吉因為先天患有“下頜骨顱面發育不全癥”,從生下來開始他就經歷了大大小小27次手術。幸運的是,頑強的他終于活下來了。可以呼吸,可以說話,可以不靠助聽器聽到聲音。但不幸的是,丑陋的外貌將伴隨他一生。
奧吉10歲的時候,他媽媽終于決定結束在家輔導奧吉的生活,把他送到正常的學校去學習。毫無疑問,奧吉的外貌讓他在學校里“備受關注”,每個人都用異樣而害怕的目光盯著他,沒人敢接近他。學校里還流傳著“奧吉身上帶著病毒,誰靠近他就會被傳染。”的流言。
校園霸凌給奧吉的內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厭棄自己,討厭上學。如果不是媽媽的悉心開導和鼓勵,奧吉恐怕連一天都堅持不下去。
事情的轉機發生一次科學課的隨堂測驗上。奧吉因為小小地“幫助”了同班同學杰克一把,而收獲了一份珍貴的友誼。雖然這中間奧吉因為杰克的一番話誤解過杰克,但也因為杰克的堅持,誤會消解,他們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還有那個可愛的黑人小姑娘莎莫,奧吉因為誤解杰克而重新回到獨來獨往生活后,是她讓奧吉再一次感受到來自同伴的溫暖。與莎莫成為朋友,和杰克和解,這讓奧吉逐漸適應了學校里的生活。而科學競賽中奧吉和杰克那個令人難忘的電影大箱子,讓奧吉收獲了更多人的認同。
故事最后,當孩子們集體起立為獲獎的奧吉熱烈鼓掌的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是這些可愛善良的小天使們讓奧吉重新找回了自信,也學會了和自己和解。
這是電影《奇跡男孩》里的情節。但是給我觸動最大的是影片里的成年人們——慈眉善目的大胡子校長,在黑板上寫每日箴言的布朗老師,姐姐的閨蜜米蘭達和新男友賈斯汀,甚至是杰克的媽媽。正是因為他們的關愛和教育,才讓孩子們能慢慢接受奧吉,親近奧吉,最終喜歡上奧吉。
02
奧吉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兩條微博。一條是一則消息。說溫州有一個小男孩貝貝小時候跟媽媽下樓倒垃圾不幸遭遇爆炸造成面部毀容。如今四歲了,卻因為面部原因沒法去幼兒園上學。即便有幼兒園園長肯收,也沒有老師愿意收到自己的班級里。理由大同小異,無非是怕班里其他家長反對。
另外一條微博是姐弟倆的對話。
我弟跟我說,他有個同學是智障。
不是開玩笑,那真的是個治理不太正常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里出了車禍,媽媽癱瘓了,他傷到了頭,現在爸爸一個人照顧他們。
我弟嘆著氣說,他經常影響他們學習。
比如上課拉褲子。
我問他那怎么辦,他說:“能怎么辦,輪流帶他去廁所擦屁股換褲子唄!”
“是老師要求的嗎?”我問。
“為什么要老師要求?我們可是同學唉!”弟弟說。
“他還拿不到100分就胡鬧!”弟弟不滿地說,“我們只好讓學習委員每次發試卷前都先把他的成績改成100,還好學習委員字漂亮,他看不出。”
“還有啊,他期末拿不到獎狀也會哭!我們只能給他發了個最可愛獎。”
“真的很煩人的。”弟弟氣鼓鼓地說。
弟弟想了想,笑了:“也沒特別煩人啦,他笑起來超可愛的,這個獎很適合他!而且他其實挺聰明的,他記得我們所有人的名字哦!”
看完這兩條微博,我心里五味陳雜。有對弟弟和他們班同學的贊賞,也有對溫州男孩貝貝的惋惜。比起弟弟的智障同學,貝貝無疑是不幸的。但我同樣認為貝貝的不幸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多一點點同理心以及接受不美好的勇氣,特別是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
03
美國一個專門治療兒童心理創傷的精神醫生、神經學者Bruce Perry在他的一本書《登天之梯》里曾經這樣說過:
“孩子,就和我們成年人一樣,會以惡劣的方式對待未知的、奇怪的、不熟悉的食物。……大多數欺負和社交排斥的情形還是始于對不熟悉事物的恐懼,成年人對此的影響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當孩子們明白為何某人表現怪異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他們就不會給這個孩子太多壓力。越是年紀小的孩子,就越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響,不論這種排斥或接受的信號是明顯或是微妙。這些信號通常為孩子們的身份系統確定了基調。在孩子們將“一樣”的異類當成替罪羊是,老師和父母們強烈勸阻還是容忍,會決定欺凌是減弱還是被不幸地強化了。”
還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成績很差的男生,天天吊車尾。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在班里的人緣并不好,內向又自卑。我從心里并不喜歡這個同學,但是老師從來沒有因為他成績差而將他趕到最后一排或者第一排的角落里去坐。
后來一次排座位我閨蜜因為成績好做了他的同桌,自那以后,每到課間都能看到他們四人小組嬉笑聊天的場景。而閨蜜也不止一次的在我面前夸贊過她的同桌很有趣,人很好!漸漸地,我對他的印象改觀了。正如閨蜜說的那樣,他真的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和他聊天,很容易被引得捧腹大笑。
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很溫暖。感謝我的老師和我的閨蜜,是他們教會了要如何對待那些看起來并不太一樣的人。
04
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個母親。希望我能教給我的孩子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理解他人。就如電影里布朗老師的每日箴言一樣:“當必須要在正確和善良中做出選擇時,請選擇善良!”
愿每個人都能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也愿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