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聊到了電影《one ?day》。
電影講述了一個時間跨度長達20年的愛情故事。
1988年7月15號,在畢業晚會上,艾瑪遇到了德斯特并且對他一見鐘情,而明天卻將天各一方。此后的歲月里,他們各自經歷生活和愛情,或得意,或失意,但每年都會在7月15日這天聯系。20年,每年只一面。女人對男人最深的愛和最不忍的割舍。影片的結尾是個被反轉的happyending,艾瑪死在去見德斯特的路上。他們最終還是無法相守,可是對于愛瑪來說,她已經獲得這一輩子的極致快樂了。
朋友感慨說:“不是每個都人容易找到他/她,但遇到了卻不懂珍惜,timing 不對也不能在一起,一起了卻不一定能天長地久。所以,我啊……我想將就,但又總是不由自主地找個自己愛的。我知道 愛可能會變,找個愛的,最后也可能不愛,那么為什么開始找個不愛的呢?但有時候想,一生不長,最后找不到又怎樣?應該將就嗎?可是,又想,人生沒有完美,將就也是不完美的一部分,我還是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人。”
? 朋友40歲了,還是單身。他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
適合自己,是最現實,也是理性的考量。在感情上就是我沒那么愛他/她,也沒那么不愛他/她。
將就,是現在大多數人的情感狀態。
縱觀人類歷史,通常擇偶標準和愛情并無多大關聯,人們的婚配有著政治的、經濟的、實用的和家庭的原因,而獨獨不會僅僅因為彼此相愛而結合。大多數的男性和女性愿意與自己并不愛戀但各方面都比較合適的異性結婚。
那么,將就的感情會怎么樣呢?
據民政部發布的《2014年社會服務統計公報》顯示,夫妻離婚最主要的原因是性格不合,在共同生活期間,矛盾不斷累積,最終感情破裂。
一個80后的朋友,戀愛七年,結婚不到一個月就離婚,原因是兩個人在一起不能相處。他得到的領悟是:再也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由此看來,將就,意味著在將來的日子里你要過一種違心的生活。可是當生活里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地雞毛般的瑣碎,而缺少惺惺相惜,氣味相投,靈犀相通的知己,來啟發對方的智慧,豐厚彼此的生命內涵。這樣的感情能夠長久嗎?
前段時間,又一朋友離婚了,她對我說,“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的愛情,絕不在選擇將就。”我問她,“如果懂你的人一直不出現呢?”她說,“那我就一直等,一直等下去,直到出現為止。將就的愛情,將就的婚姻,終究有一天會動搖。”
是呀,衣服舊了,可以將就穿,剩飯沒有餿,可以將就吃......很多東西都可以將就。但唯獨愛情,婚姻,不將就。在愛情婚姻面前寧缺毋濫。
《何以笙簫默》中的何以琛說:“當你生命中出現過那個人時,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為愛情,他等待了七年,最終等到了那個值得他等待的不將就的愛人。
相信這就是這個劇集最為打動人的地方吧。
徐志摩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覓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又在《忘了自己》里寫到,“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這樣的人吧。那個可以主宰你情感的人,那個讓你失去理智的人,讓你欲罷不能的人,你就是那么無可奈何的喜歡著。
看電影《戀戀筆記本》,印象最深的是電影開頭老年諾亞的一段獨白:我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一個有著普通想法的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沒有人為我立碑著書,歌功頌德,我的名字也將很快被人遺忘。但是,在一件事情上,我比任何人都要成功,我全心全意的愛著一個人,而且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
因為癡愛,使本來平凡的一段愛情如鉆石搬閃閃發光。
世間最庸俗不過的就是情。但是有的人卻能讓庸俗的情變成至真至貴的愛。人性都是要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完美,可是這些完美的背后卻又必須要經歷一連串的磨難苦痛,必須付出足以驚心的代價。如果一個人甘于付出這些代價,甚至毫無顧忌地去愛,這就是一種承擔悲苦的執著。任何一種擇善固執的抉擇,明知那將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也要堅持走下去,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癡情吧。
但是,癡情,不是隨便可以付出的,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給人的,至情只可酬知己,這種情只能對自己所肯定的人與事付出。
希望我們都敢說出這樣的話:
我很吝嗇
只想開一次花兒
在你看得到的地方
我很吝嗇
只能留一個位置
在我最喜歡的右邊
我很吝嗇
只想在一個花季
等待一個我愛的你
我很吝嗇
如果不是你
我愿意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