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人向我提問:“你不想自己成為怎樣的父母?”
我腦海第一時間反映:那可多了,譬如專制、霸道、比較、漠視、溺愛、兇、打、罵……
可是,
我不希望朝孩子大喊大叫,卻常常控制不住音量;
我不希望壓迫孩子的個性,卻常常指手畫腳;
我不希望催促孩子,卻一遍遍說“快點快點,就要來不及了”;
我不希望扭曲孩子的選擇,卻一次次漠視孩子渴望的眼神;
我不希望和別人家比較孩子,卻脫口而出“你看看人家妹妹”;
我不希望隨便責罵孩子,卻隨口說“我要批評你”;
……
這似乎在說:不想成為怎樣的父母,是個然并卵的偽命題。它并不具備約束性,反而更容易陷入“嘴里說這不要,身體卻是誠實的”惡性循環。越是惦記“我不要這樣那樣”,大腦越是記住“這樣那樣”,結果“這樣那樣”的踐行率更高。所以,或許我們應該問自己:“你想自己成為怎樣的父母?”
不妨對比以下問題:
A:“我不想做一個專制、霸道的媽媽”。
B:“我要做一個民主而堅定的媽媽。”
A:“我不想做一個打罵孩子的媽媽。”
B:“我要做一個輕聲柔語的媽媽。”
A:“我不想做一個溺愛孩子的媽媽。”
B:“我要做一個鼓勵孩子獨立的媽媽。”
A:“我不想做一個壓抑孩子天性的媽媽。”
B:“我要做一個充分尊重孩子選擇的媽媽。”
A:“我不想做一個事必躬親的媽媽。”
B:“我要做一個培養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媽媽。”
將問題轉向正面發問,問題隨即引刃而解。原來答案隱藏在問題之中:不想專制,所以要民主;不想打罵,所以要壓制情緒輕聲柔語;不想溺愛,所以要培養獨立;不想壓抑孩子個性,所以要尊重他的選擇。
很久以前看過一本書叫《秘密》,書里提到人的意念與宇宙間有相吸引的法則。它說,當你想要得到某樣東西,你在心里默念幾百遍,宇宙便會回應你的呼喚。這種說法唯心,卻剛好回應上文所言,大腦會強化記憶你默念的詞語并作出相應指令,所以當你默念“民主”或“專制”,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當然,上段全屬戲言。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離不開與孩子心貼心的溝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人父母者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后,才有可能成為心中成為的那種父母。關于此,美國的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兩位育兒專家,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中有詳細的解答。
該書并無標新立異的觀點,區別與其它育兒書的最大特點是,每章節后,附有“家庭作業”,要求讀者踐行書中觀點與孩子互動。我并未遵循游戲規則,只顧一口氣讀完,覺得倍有收益。它的觀念可簡單歸納為五點:
? 共情:接納情緒、規范行為。
共情也可視為理解。“理解萬歲”是成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不多。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很多沖突,源于彼此對世界的理解不同。
如,周末早上,大家洗漱更衣完畢準備開開心心去看表演,三歲的孩子忽然撒潑打滾不肯出門,原因是你幫他穿襪子時先穿了左腳而不是右腳,他非要脫下重穿,而你擔心時間倉促拒絕他的請求,雙方僵持不下,孩子狂哭不止。
當下有兩個處理方案:一是按照孩子的意愿脫下重穿;二是威脅他,“你再哭我們就不出去了!”
選擇方案一,大人小孩依然能夠過上美好的一天;選擇方案二,也許全家人都會因此悶悶不樂,甚至升級為“踢貓事件”。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家長選擇方案二,理由是:不能什么都慣著孩子,有一次就有第二次,慣壞了怎么辦?
真是杞人憂天。而且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也沒有試圖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正處于完美法則階段,具有強烈的空間秩序感,且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義者”,以為全世界都由他們掌控。他們心里有著一套與成人世界不相同的規則,不允許被擾亂。
所以,他們認為要先穿左腳,就必須先穿左腳。先穿右腳則代表世界亂套了。
發生這種情況,不妨蹲下來跟他說:“媽媽不知道你想先穿左腳。現在我們把襪子脫下來,你自己選擇先穿哪個,好嗎?但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因為表演在一小時以后就要開始了。”
——這表達了,我充分理解你,也接納了你的情緒,但是我們還是要遵守約定盡快出發。孩子的情緒被理解、接納了,眼淚一抹,笑容綻放。
? 合作:充分尊重、堅定立場、促使反思。
共情與尊重是合作的基礎,它幫助父母與孩子雙方厘清彼此需求,爾后誠信合作。這里的提到的合作,指雙方共同處理情緒、解決問題。共情和尊重是相互的。如,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也可以生氣,但不能無緣無故發脾氣,事后應彼此溝通,解釋生氣的緣由。
書中提到幾點合作技巧: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如,不說“你整天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而是說“我看見你的玩具掉在過道上了”。
2.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或提示問題。如,不說“你看你,又忘了關水龍頭,水都漫出來了”,而是說“水漫出來了”。
3.說出或寫出你的感受。如,不說“你干嘛扯我的頭發,你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我扯你的頭發,你會喜歡嗎”,而是說“我不喜歡你扯我的頭發,這樣弄得我很痛”。
“有界限的愛”、“溫和而堅定”是父母對待孩子較為理想的方式。它們有兩種含義:一是我愛你,但不是無條件的溺愛;二是我理解你,但規則你必須遵守。
?自立:鼓勵自己尋找答案、設法解決問題。
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孩子終會成為獨立的個體生存于世間——他終須獨立,越早學會越有益,父母毋需過慮。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畢竟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安全又舒適。父母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多地鼓勵他們動手、思考、解決問題,為他們日后完全自立做準備。但需要父母警惕的是,往往不是孩子不愿意自立,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讓孩子獨立。這話說來很多人會急著反駁,但且試想:
你在玩手機/做菜/收拾衣服,孩子走過來問你“這個拼圖怎么拼?”
你是馬上放下手上的事情,指引孩子慢慢拼,或是口頭直接告訴他怎么拼,還是直接幫他拼好?
無疑后兩者更為便利。
導致父母陷入“自立”困境的原因有三:
1.圖省事;
2.難以克制直接提供答案或意見的沖動;
3.無法割舍與孩子的親密,在孩子自立后倍感失落。
怎么做才是培養孩子自立的正確方式?書中提供了幾點參考技巧: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如讓他選擇今天要看的書/要穿的衣服;
2.尊重孩子的努力,盡管他的DIY蛋糕做得一團糟;
3.別急著告訴孩子答案,給他充分的探索機會及時間;
4.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協助其走出家門尋找答案;
5.不要問太多問題,靜靜地觀察他的努力;
6.尊重孩子的夢想與希望,不要打擊他的自信心。
還要充分認識孩子的身體或思想都屬于他自己,他有權力主宰自己的身體及意志。父母應提供“克制的愛”,不必在乎孩子成長中在細枝末節犯的錯誤,相反,應啟動“容錯機制”,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在有界限的安全范圍里不斷地試錯、成長。
? 贊賞:用表揚代替批評。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以后,每天回家都會和我分享她的小紅花。如果當天沒有得到小紅花,她會很失落。我對她說:“沒關系,我們明天爭取拿到,好嗎?”她點點頭,通常第二天就會糾正前一天的錯誤,拿到小紅花。
其實我不太贊同小紅花機制,它將孩子約束在大人的條條框框里,做出一刀切、平面化的評價:有小紅花就是好孩子,沒有小紅花就壞孩子。
事實上,孩子雖然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在另一方面卻可能很突出。小紅花往往瞄準不夠好的一方面,而忽視突出的另一面。
如果幼兒園能夠分類獎勵那必是極好,如,“小明,雖然你今天吃飯灑了一地,但可以自己上廁所,這朵獨立上廁所的小紅花獎給你”。
懲罰是一面雙刃劍,贊賞也是。但毋庸置疑表揚的作用會遠遠大于批評。“懲罰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但不恰當的贊賞也有可能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應該學會及時、適當地稱贊孩子做對的事情。
這方面的技巧可歸納為“描述、感受、總結”:
1.描述你所看見的,如,“玩具都放進了玩具箱里,書都在書架上”;
2.說出你的感受,如,“你把小手洗得干干凈凈,真講衛生”;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如,“你剛才站在講臺上介紹自己,這叫做勇敢”。而不是枯燥地評價:“太棒了”、“太好了”、“真是絕了”。
我們好像生活在一個苛刻的世界里,做錯了會馬上被批評,做對了卻未必得到表揚。在家里,父母張口就能數落一大堆孩子的不是,卻講不出孩子好在那里。
不愿意做“差評師”的父母,有責任把“表揚”排在“批評”前面,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有根據的、具體的稱贊。懂得稱贊的父母,更容易獲得孩子的愛戴。
? 釋放:不給孩子貼標簽。
有些孩子屬于慢熱型,與他人交往,總不肯主動喊“叔叔阿姨好”,有時長輩在場,場面會尷尬,父母也許會連忙救場,“這孩子,就是膽小/慢熱/沒禮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父母隨口一句,救活了氣氛,卻滅了孩子心中的一團火。他也許會想,“我就是個膽小鬼/沒禮貌的家伙,下次我還是不要打招呼”。
很奇怪,許多約定俗成的道理在成人間貫徹實施,在孩子面前卻執行另一套標準。如,“當面不議人”是成人間的默契,在孩子面前卻無論好的壞的評價都脫口而出。
性格標簽貼不得。也許孩子為了做“媽媽的乖寶寶”,便在潛意識里執行了標簽的內容。也就是說,父母隨口一個標簽,可能會讓孩子背負一輩子。明明未來的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孩子卻局限于父母給的標簽,多遺憾。
書中對如何讓孩子從角色標簽中釋放出來,給了幾點建議:
1.創造機會,讓孩子認識全新的自己,如,鼓勵膽怯的孩子參加公開演講,一旦成功,他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很外向;
2.讓孩子無意中聽到父母對他正面的評價,不著痕跡的贊揚比刻意的贊揚更得人心;
3.以身作則,想讓孩子勇敢,父母也應在日常中體現勇敢;
4.記住孩子特別的時候,并在適當的時候提起,“我記得你……”;
5.當孩子依然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可適當表達父母的感受和期望,如,私下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輸了雖然很難受,我還是希望你能大度點。而且,我們可以增強鍛煉,爭取下次贏。”
各式育兒書教會我們各種育兒方式,但仍是知易行難。
有時我們會發覺,盡管學習了許多育兒理論,依然難以把控“火山爆發”的緊要關頭。
有時我們拘泥于書本,卻無法處理現實矛盾,之前學習的育兒知識反而成了日常教育的束縛。
大概要將全部所學打破糅合,融會貫通,擇優而用,方能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