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et Doughnuts Hole

看到一則這樣的評論“韓劇是你在所有人都閃閃發光中唯獨看中了平凡渺小的我,日劇是在所有人眼中都平凡又渺小的我們卻在彼此的眼中閃閃發光”。細數多年來自己看過的多部韓劇,與近來嘗試的幾部日劇,大抵可懂此網友所言。總幻想著灰姑娘終究會穿上水晶鞋,遇見屬于自己的王子,自我沉醉,不愿承認“非現實”源于“非現實的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部日劇《四重奏》讓我再次認清生活之道,人生之道。

談生活

生活是瑣碎的,這就使得我們的人生有很多事后察覺卻為時已晚的事情。我們總得用一種“生活流”來“反套路

炸雞檸檬事件

劇中第一集,因緣聚在一起的四人第一次吃飯,一件小事引起了爭論。炸雞上剛剛上桌,小雀和別府便將檸檬汁擠在一整盤炸雞上,家森與卷姐就此“論事”。人與人喜好不同,對于大部分人喜歡的炸雞配檸檬,總存在著大部分之外的少數。把檸檬拿到自己的盤子里乃舉手之事,多向對方詢問一句“檸檬可好”也乃順口之言,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以為我們以為的就是我們以為的。我們的無心,對于少數人來說,即使有所不滿,更多的卻是選擇沉默不言,可能出于禮貌,避免尷尬,又或許害怕駁了他人的心意,然而不言不代表無言,一次兩次尚可無妨,再三再四便會在心中埋下了某粒種子。多一言一行,少一憂一患。

圖片發自簡書App


魚蟹羮與餃子事件

明明家就在新鄉本地,每周都可回家的室友卻時常對家在遠方的我們說“好想媽媽,好想回家”,明明有著令人羨慕的瘦小的身材的自己卻時常對喊著減肥的朋友說“我好胖啊,最近又長胖了”,明明每天都泡在圖書館的同學卻時常對睡覺追劇的同學說“感覺自己什么都沒學到,好空虛啊”,生活中這樣類似于劇中明明在吃著家森做的魚蟹羮,卻津津有味地討論著餃子是何其美味的事件隨時發生。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更不用說說者有意,聽者內心如何了,輕者不記于心或一吐來駁,重者心生芥蒂或懷恨在心。我乃前者。說話也是一種藝術,言該言之言,能言之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垃圾事件”

“連垃圾都不愿倒的人在垃圾眼里就是垃圾”別府難得生氣地說,別府像負責任的宿舍長,討論小組的組長,班級的班長,一旦他一次停止了工作,便會出現宿舍無人打掃,課件無人制作,任務無法完成的局面,就像劇中垃圾堆滿陽臺,臭氣轟天的丑相。每個人都抱著“我不做還有人去做”的推卸之心,結局會怎樣?可想而知。就像別府所說,在垃圾眼里這些人就是垃圾,喜歡和垃圾做朋友的人少之又少。哪怕只有一丁點的責任之感,一切都會變好很多。

以生活之心,運生活之道。


談感情


梁漱溟先生曾說“說人,必于心見之,說心,必于人見之,人與心,心與人,總若離開不得”。友情,愛情,親情等凡與“情”掛鉤,人心合一,方顯真。

所謂字里行間

對喜歡的人不會直接說喜歡,而會說“我想見你”

對想見的人不會直接說想見你,而會說“一起去吃飯吧”

對想要浪漫相處的人不會直接說我想和你一起,而會說“我有一張多余的票”

嬌羞地說“這才不叫約會”,這才叫約會

“能去的話就去”,很大可能不會如約

“我絕不會生氣的,你說吧”,聽了實話一定會生氣的

“我會再聯系再聯系你”就意味著一段時間里的杳無音信

聽說用提問來回答對方的問題是肯定的意思呢。“你喜歡她吧”“什么”

這就是所謂的字里行間,和那句你回復的微信內容暴露了你的“素養”有相似之處。我們是否能夠看得出他的眼睛里有沒有笑意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謂單相思

弗洛伊德告訴我們:夢是潛意識的表現。單相思就是一個人做夢。

兩情相悅是現實,單相思是非現實,兩者之間隔了很深很深的河,無法跨越。我想對于小雀來說最痛苦的是熟悉的他就在眼前,而他的歡樂與自己無關。對于小雀來說他的一句關心的言語,一個細心的動作,便足夠自己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努力的讓他笑,看著他笑。誰又能否認這樣的小雀很耀眼呢?

仍記得《致青春》中老張在阮莞墳前的無聲告白“我懷揣著對你的愛,就像拿著贓物的小偷,永遠不敢示于人前”,從此便喜歡上了滿天星“甘愿做配角的愛”。

對很多人來說去過的旅行可以變成回憶,沒去過的旅行,不也是回憶嗎?

所謂婚姻

錢鐘書說:“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家森而言婚姻生活簡直像人間地獄,老婆是食人魚,結婚申請書就是施咒的死亡筆記。對卷姐的丈夫而言,婚姻是戀愛的結束,妻子是平淡無味的家庭祝福,家成為了他想要逃離的地方。

對大多數女人來說,向往的山川湖海抵不過晝夜,廚房,與愛。漸漸地她們抹掉了自己的單純無畏,自己曾經的閃光點,迷惑著愛人為何越走越遠。電影《二十八歲未成年》里的大涼夏告訴我們把愛情當做一切的女人都是廢物。

女為悅己者容,這個“悅己者”為何不能夠自己。哭成傻瓜,笑回少女,做回十八歲那年的自己。

談夢想


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的關系,再解決人和人的關系,最后解決人和自己內心的關系,最后一件事情尤為困難。人生有三道坡:上坡、下坡,總是沒想到。
圖片發自簡書App

興趣與夢想

《四重奏》是個關于音樂的故事。那個謊稱余命九個月的騙子鋼琴師,讓四人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們都成不了能靠自己喜歡的東西謀生的人,把音樂當做興趣的螞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把音樂當成夢想的蟋蟀只能陷入泥沼。(《螞蟻與蟋蟀》,螞蟻每天都在辛勤勞作,只為冬天溫飽,蟋蟀在盡情的享受每一天,冬天只能求救)。

世界上那些能夠以自己喜歡的事情謀生的人是幸福的。既然成不了自己羨慕的人,那么興趣or夢想,這是個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流的演奏家

Doughtnuts hole 音樂就像甜甜圈的洞一樣,正是因為演奏者存在缺陷,才稱得上音樂。他們是三流的演奏家,就像一縷煙灰,有人問區區一陣煙灰,堅持下去的意義何在,有價值,有未來嗎?他們回答音樂是不能往回流淌的,只能向前走,總會有真正的聆聽者,哪怕只是一兩個也無妨。

圖片發自簡書App

Player的精髓在于Play,人生總要有那么兩次笑著哭著走著,這樣人生才來得長久。

《四重奏》的觀后感而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