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作品。
整個片子咋一看給人的感覺如記流水賬一般,平淡無奇。對有些人來說,想必是很有催眠的效果。
倘若你能靜靜地看完,便不難感覺到片中所發生的一切都似曾相識,好像這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許是我們的親身經歷,或許是我們在與他人閑聊中聽到的,但就是這出奇的平淡給我們的沖擊力才會更大更深,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可能會碰上與主人公類似的經歷。
影片中老倆口興致勃勃地來到東京探望自己的兒女,然兒女皆已成家立室,都在為自己的家庭事業奔波勞累。滿以為會受到熱情招待的老夫妻卻受到了冷落,除了守寡的兒媳依然對他們關心照顧,兒女竟都像拋橄欖球似的不愿照顧父母,親身骨肉反不及一無血緣關系的半女,老人們自覺尷尬,很快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這一幕幕好似讓我們看到了不久會離開校園,離開父母的我們,或是已經在獨自闖蕩,有了自己的事業,終將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我們。
彼時我們在談起“我的家”時,那個家早已不是那個見證我們從懵懂無知的小孩兒成長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大人,那個出了問題總會問句“爸爸媽媽,這可怎么辦啊”的家,而是另一個,那個我們下班后急著奔回的家,那個會有個滿手污垢的小孩兒追著我們喊爸爸媽媽的家。
我們的生活重心已經轉移,我們為之奔波勞累,我們朝思暮想的家不再是以前那個我們處處被保護的家,而是另一個需要我們時時刻刻守護的家。以前那個家我們回的越來越少,以前我們事事求助的父母似乎正漸漸從我們生活中淡出......這一切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冷漠無情,可事實似乎就是這樣簡單粗暴。
當影片中的媽媽突然離世時,女兒便迫不及待地要走了母親一些有價值的物品,這實在讓人心寒。
“孩子長大后,就開始漸漸遠離父母了。大姐已經離開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她絕不是存心不良。大家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為重的。”
小時候我們都無法想象自己會變成影片中所展現的那樣,“不過,或許所有人都會變成這樣的,漸漸地就變了。”
不管我們以后會不會真得變成這樣,我們都不應忘記那個盛滿自己回憶的家,不應忘記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費勁了心血,歲月壓彎了他們的腰,磨白了他們的發,我們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如果連我們都忽視他們,甚至拋棄他們,那么還有誰來愛護他們?難道真得要讓他們養只狗,讓一只小狗來陪伴他們?讓一只狗去履行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