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2011年春天所做的事情竟然也無意間成為了移動醫療早期的參與者,雖無法成為移動醫療時代的弄潮兒,但卻為其中的一份子感到自豪。幾年下來,從健康類的智能硬件,到2B類的醫療設備,再到純線上2C的就醫產品,再到O2O的就醫服務平臺。短短的職業生涯基本上經歷了移動醫療服務的一個閉環,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不幸?總有一些話要多移動醫療講,卻不知從何說起,畢竟“移動醫療”這個名詞所覆蓋的范圍太廣,而自己經歷與見識有限,只能從自己的經歷出發,漫談移動醫療中的幾個點。
(1)、智能硬件脫離場景必定曇花一現
移動醫療類智能硬件的興起應該是伴隨著iphone與九安醫療的合作而爆紅。一時間各大醫療器械展、高交會上到處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然而智能硬件并沒有真正解決使用場景的問題,脫離使用場景的產品設計注定會被用戶所拋棄,而自己創業所做的事情,似乎更為不靠譜——主打健康領域。由于市場對醫療器械的認證周期以及費用的問題,從“健康領域”切入智能硬件,比如可穿戴的血壓計,單導聯的心電儀,則更像是一種玩具。
(2)、只有數據沒有服務都是耍流氓
智能硬件的另外一種玩法就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而名聲大噪,諸多廠家打著移動互聯網的旗號號稱建立所謂的電子檔案,但終究只是單機版的智能硬件,后續服務跟不上,所有的數據終究無用武之地,而對于生理參數所能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服務推薦非專業人士的創業者來講是很難做到的,很不幸我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第一次創業的精力很慘淡,也算是為移動醫療交了學費。
(3)、面向B端收費既容易又艱難
有了創業失敗的經歷,進入到另外一個平臺,主打B端,從理論上來講面向B端收費很簡單,又加上國內“中華酷聯”之一的品牌背書和集團的營銷能力前途,然而無形之中又進入了一個水深的行業。面向B端的產品,幾乎每一個項目都面臨著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友商的競爭。面向B端需要的是深厚的行業積累以及過硬的產品技能,而這些都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最終的結果就是為他人做嫁衣,最終產品換了一個牌子,成功的走出了國門。
在移動醫療行業,面向B端有多種方式,比如面向醫院的醫療信息化建設——金蝶、萬達信息雄霸一方、面向房地產公司的養老地產——東軟熙康等公司虎視眈眈。
當然并不是說面向B端就沒有機會,具有核心技術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是關鍵,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至關重要。當然,2B不僅僅2醫院,還有面向企業、藥企和保險公司,而對這類產品微醫已經作為移動醫療的獨角獸企業走在了前列,而且后面還看不到來者,正在建立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凱撒模式。
(4)、面向C端跑馬圈地盈利模式是重點
當金融類的各種寶寶類產品瓜分天下的時候,筆者來到了就醫類的一個寶寶產品。純粹的面向C端的產品,主打診前預約掛號以及診中智慧醫院。產品一度進入掛號類產品的前三名,然而產品的造血能力依舊不佳,僅僅依靠著廣告費用、以及大健康類的商城產品嘗試對收入的拓展,這樣的收入肯定無法支撐幾百號人的支出。加之智慧醫院簽約模式采用步步為營的策略,導致醫院拓展速度緩慢。
無疑看病就醫作為普通老百姓存在著諸多的痛點,而預約掛號平臺隨著移動該醫療的不斷發展,已經被用戶所接受,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戶就樂意為你的平臺買單,政府也不會允許平臺通過預約掛號這種方式來進行收費。那么收入從何而來?在互聯網醫院和網絡尚未完全普及前,就醫類產品必將是O2O類的產品,就醫過程中需要線下服務的介入才能更好的解決用戶就醫過程中的痛點。同樣,就醫服務的地域性太過強烈,一般的公司很難撼動地頭蛇類的就醫服務企業,比如四川的“優服健康”—憑借與114的深度合作,為用戶提供華西系醫院、四川省醫院以及成都中醫院的就醫服務,但是這樣的模式同樣面臨著可復制性差的問題,同樣若成都沒有華西醫院這樣的招牌醫院,該模式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面向C端,同樣不僅僅面向就診人,還有醫生。由于筆者認識有限,不在此闡述。
結語
作為移動醫療人,經歷著時代的變遷,享受著技術所帶來的紅利,也期待著移動醫療未來能夠解決更多人的就醫痛點。有更多具有創新形式的企業涌現。
好了,繼續搬磚了。個人之言,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