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元素

幸福與快樂并不一樣。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將幸福分為三個不同的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

積極的情緒,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愉悅、狂喜、入迷、舒適等。獲得積極情緒是有捷徑的,比如看演出、參加朋友聚會等。

投入,反映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同時動用了我們全部的認識和情感資源,讓我們無暇思考和感覺。投入需要以優勢與美德為基礎,對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獨的,以自我為中心的。

意義,意味著歸屬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東西,并為之奮斗。

衡量幸福的標準是生活滿意度,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發現衡量幸福的標準不限于生活滿意度,還有人生的蓬勃程度。它的主題不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是一個構建的概念,由若干可測量的元素組成,每個元素都是一種真實的東西,都能促進幸福,但沒有一種可以單獨定義幸福。

積極心理學的這一新論斷,避免了一元論。它的五個元素構成了自由人的終極追求。新的幸福觀發現,除了積極情緒、投入、意義,增加了兩個新的元素:人際關系和成就。

積極很少顯現于孤獨的時候。你上一次開懷大笑是什么時候?上一次喜不自禁是什么時候?上一次感覺到深刻的意義和目的呢?上一次為成就而自豪呢?即使不知道生活中何時經歷過這些閃光點,但這些時刻的特點:一定都與他人有關。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發現,在測試過的所有方法中,幫助別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積極的人際關系給幸福帶來深刻正面的影響。

曾經在工作中有一位大姐總在背后評判我,讓我非常不舒服,我從來沒傷害過她,她為什么要這樣對我呢?我不喜歡她說話時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聽到她背后的批評心里當然不開心,這種反感的情緒持續了很久。曾有人說她嫉妒我,我覺得不可能,因為她各方面的條件也很好,教練說這是我的課題,或許她就是我的一面鏡子呢。

怎么可能?她說話那么高亢尖銳,而我一向輕聲細語,她不修邊幅,我注重儀表,她人際關系緊張而不和,而我與世無爭,與人相安無事。她怎么可能是我的鏡子?我非常抗拒,我與她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對她反感的情緒一直都在,更不愿與她合作。因為她一度很刁難我的方案,說這不對那不對,當她的上司尋問她工作進展時,她當即說已經做得很成熟了。

春節前的一天,我在看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著作時,對“感恩拜訪”很好奇,而且我當時腦子里突然想到了她。我回想與她接觸的整個過程,發現因為認識了她,我才有機會來到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得到更多機會。由于我大量的學習、強烈的渴望、積極的行動及遇到一系列無私相助的貴人,遠遠超越了她。

接下來我發現了自己與她的很多相同之處:性格好強、不甘落后、勤奮好學,積極進取。我試著從她的角度看我自己,于是對她多了理解,如果我是她,能否做得比她更好呢?我憑什么不允許人家背后說兩句?她說的那些話不是我不好,而是她的情緒需要有個出口。瞬間我對她不再有任何抱怨,而且無比感恩她對我最初的幫助。

終于可以解答這道課題,心平氣和地接納她對我的評判,同時我相信她也會成長,而且我愿意在她需要時全力以赴支持她、幫助她。

我依然做幸福快樂的自己,我還是美好的橋梁,以不同的方式助人,內在充滿力量。幸福教練幫助殘疾人畫家在北京辦畫展是看得見的,而我們的幸福課程則是在精神上幫助他人。

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把成就加入幸福的元素表明了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是描述人們追求幸福的實際方法,而非規定這些方法。添加這個元素是為了更好地描述,在無強迫的自由狀態下人們會選擇追求什么。

很多人為了贏而贏,也有像比爾.蓋茨、巴菲特那樣的富豪,把前半生掙來的錢捐獻給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他們的前半生為了贏而贏,后半生真正創造了財富的意義。

人生有成就有貢獻,一定會讓內在更充實,那樣的幸福更持久。

幸福是一個概念,它的五個元素為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系和成就。沒有哪個元素可以單獨定義幸福,每個元素都在詮釋幸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