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鳴
在寫文初期我用了一個不太“正經”的筆名,并沒有太惡趣味,但別人看起來可能會覺得它很奇怪,也不容易猜出它的意思。說白了,那就是一個不太好的名字。當時我父親還笑我:“你用這么一個古怪的名字,會有人看你的書嗎?”那時候我笑而不語,心想,只要作品火起來,不管多挫的筆名都會成為一個傳奇。后來我的作品華麗麗地撲街,我也被現實華麗麗地打臉:叫你丫的裝逼,取這么個不倫不類的筆名!坦白說,一部作品撲街是多個因素造成的,但無疑,那個奇怪的筆名也是其中一個面目猙獰的幫兇。
知名網文作者“骷髏精靈”曾在一個綜藝節目上談到自己的筆名,他說自己原來是一個胖子,自從取了這個筆名之后就開始暴瘦。事實上他瘦得確實有點過了,見過他照片或者真人大概都會覺得那是一種不太健康的消瘦。從他的調侃中,似乎這個名字帶著幾分可怕的魔力,他成為這個筆名的受害者。而我個人經歷里,我也曾被筆名“傷害”過。在我還是個中二病少年的年月里,我固執地用著“孤月”這樣一個矯情的筆名,而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我在情感路上一直很坎坷,差不多真的“孤”了十年,所謂的“六年八敗”也是那個時期的事情。被筆名“傷”過兩次之后,取簡書昵稱的時候我就慎重了很多,想了好久最終決定用“一鳴”這個筆名,原因很俗,就是希望能夠“一鳴驚人”。時至今日,還未能達到“驚人”的程度,但相比過往的寫文經歷,在簡書寫作這一程確實順利一些。
上面的幾個例子似乎有點玄乎,對于名字的宿命論我是半信半疑。我曾經跟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一個人的名字如何影響他的一生。我們嘗試從科學的角度去作出分析,其核心觀點就是:長期的心理暗示對性格作出影響。在我看來,名字有三個方面的影響力:字形,讀音,字義。名字好不好看,叫起來好不好聽,是不是有喻義,這些因素都會給人一種感覺,從而影響別人對名字主人的印象。或者說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在長期暗示作用之下,一個人的性情很可能往大眾期望的方向發展。比如,周圍的人都覺得你是一個能干的人,哪怕某件事情超出你的能力范圍,你也會盡力去嘗試;如果周圍的人都不相信你的能力,在一兩次嘗試無果之后你也難免會自我懷疑。我從小就不太喜歡自己的名字,字形不算好看,讀音低沉,也看不出明顯的喻義,總體感覺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名字。這個名字容易讓別人產生這樣的印象:我是一個文靜的人,一個與世無爭的人。而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性格內向,有點自卑的人。我常想,如果我的名字在讀音上響亮一點,或者字形上更有美感一些,別人對我的印象應該會有所不同,在一種不同的預設期望里,我可能會變得更開朗陽光,也會多幾分自信。
說回筆名的問題,它跟人的姓名一樣,也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如果大家打算在寫文方面深入發展,建議大家先取一個好的筆名。設想一下,如果以后你真的要出書了,封面上的作者署名是一個奇奇怪怪的名字,會不會顯得非常不協調。比如一本書名叫《異國情緣》,作者署名是“門牙粘菜葉的狗蛋”,是不是瞬間覺得這部作品的格調變低了?
什么樣的筆名合適?在我看來首先不要太非主流,要不然別人會覺得你對寫作的態度不夠虔誠莊重。盡量避免名字中出現火星文或者各種奇怪的符號,中英文混合的也最好不要。不建議用過于生僻的字眼,最好是簡單易認朗朗上口的。筆名在四個字以內比較好。有鮮明特色,或者能夠反映出作者個人氣質的名字可以優先考慮。建議不要取自黑的名字,也不要取明顯帶著負能量的名字。如果實在想不到合適的筆名,用自己的姓名來當筆名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正如標題說的那樣,筆名是一個作者的招牌,取筆名要慎重,換筆名更要慎重。要經營好一個筆名并不容易,這個過程跟打造一個品牌差不多,需要長年累月積累人氣,力求讓更多的人知道并接納自己的作品。這種大眾的認可就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價值。比如這篇文章我是用“一鳴”的筆名發出來的,讀者看到“一鳴”這兩個字就會在心里構建起關于一鳴這個人的印象:“他是連載主編,又是首頁審稿員,聽說他還寫了幾百篇文章,對寫作有不少心得體會。他寫的文章說不定能給我一些有用的啟發,姑且看兩眼吧。”如果我用一個陌生的名字發文,讀者看到筆名并不能跟一個具體的形象對應起來,他們很可能沒有點開的欲望。之前有一位熱門的作者跟我說過,她嘗試過用小號發文,文章質量基本跟大號相當,而人氣上遠遠達不到大號的水平。
作家安妮寶貝后來把筆名改成慶山,其中的原因她是這樣說的:
以前的筆名“安妮寶貝”從1998開始,用了十多年。那時是用游戲的方式開始寫作一些小故事,沒有想過走上寫作的道路。后來陸續用這個筆名出版了十本左右的書,自己越走越遠,改名也是順其自然的決定。畢竟,人的狀態、心境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按照一些讀者的想法,其實我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就改掉這個筆名,因為他們覺得這個筆名和我的作品并不相符。但做一個決定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名不代表我對“安妮寶貝”的告別和否定。我的寫作是以這個名字為基礎的,始終包含它的位置。
正如之前說的那樣,筆名最好能體現作者和作品的氣質。如果作品定位于“高大上”的格調,筆名用非主流或者逗逼風格多少會讓人覺得違和而別扭。在我看來,“安妮寶貝”這個名字多少有點非主流的味道,“寶貝”的字眼更有低齡化的傾向。這個名字跟作者后期的作品氣質并不相符,而“慶山”則顯得成熟大氣,更為適合。這個筆名上的修改對慶山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我相信她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相比“慶山”而言,“安妮寶貝”的名氣更大,在我知道這兩個筆名都是對應同一個作者之前,我更傾向于打開“安妮寶貝”的作品,此所謂“名氣效應”。當然,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知道慶山就是安妮寶貝,只是他們也需要一個了解和適應的過程,而在這段時間里仍然有很多不知情的人優先翻開“安妮寶貝”的作品。
總的來說,我建議那些有意在寫作路上打拼的作者盡早取一個合適的筆名,而一旦筆名確定下來了就不要經常改。修改筆名是有代價的,而隨著你在寫作路上取得的成績越多,換筆名的代價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