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十一長假中,先生的弟弟從外地回來,先生就開啟了碎碎念模式:起床、刷牙,去樓下,做這個,不許做那個。聽得人很不舒服。弟弟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終于在吃晚飯的時候,先生還在念:吃這個!弟弟爆發了:要你管!先生理直氣壯:如果是陌生人,我會說這些嗎?我正視先生:請你有點界限感!
這世上只有三種事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這就是界限感。人與人之間適度依賴、適度聯系的前提,都建立在彼此對界限感的明確上。
我是一個界限感特別明確的人。從小我特別反感、甚至厭惡的行為,就是隨意進出我的房間、對我的東西不問自取。“不問自取就是偷”,哪怕是一張紙一支筆。任何人進出我的房間、觸碰我的東西,都要最起碼的先跟我打個招呼征求我的同意,我覺得這是基本禮貌、但家人覺得這是我性格古怪。
中國的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這也是很多家庭痛苦的根源。
意識到家庭中界限感的缺失,發生在我與婆婆第一次產生矛盾的時候。那時我產假即將結束要回去上班了,孩子面臨沒人帶的窘境,婆婆從老家趕過來幫我們帶孩子。不打招呼直接進我的房間,把本就神經不好的我嚇得魂不護體半天回不來神,醒過神來又羞又惱:進門前不能敲個門嗎?緊接著發現婆婆經常不問自取我的東西,還都是貼身使用的浴巾之類的,甚至穿我的鞋。與先生抱怨,先生反倒過來說我:你的東西動不得嗎?
該怎樣跟這樣從小界限感缺失的家庭講述界限感的道理?
當我發現先生、婆婆開始介入女兒的物品處理之后,我終于鄭重其事的警告了所有人:我女兒的東西,是她自己的,是想送給別人、還是想自己留著用,都由她自己決定,任何大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替她做“要懂事給其他小朋友玩”這樣弱智到極點的決定。你可以跟她講道理,你不可以替她做決定,尤其事關她的物品。
唉,想想不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可是,所謂的大事情也不過都是從這些小事累積起來的。
小時候,當我們摔倒時,父母覺得這是他們的事情,不等我們主動爬起,他們就趕緊的上前把我們扶起來了;
上學了,這應該是我們的事了吧?可是父母依然覺得這是他們的事情,于是每天背著書包,陪我們風里雨里去求學。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覺得,這就是父母的事情,我們是在幫父母去上學而已。
畢業了,是回家還是去北上廣深歷練成長?不等我們自己拿出主意,父母已經早早的用孝道、關系、幫我們找好了錢少事少離家近穩定的工作。迫于社會壓力,我們半推半就的回到了家中,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幫我們安排打點好的工作事宜。
于是乎相親婚戀,我們又還有多少自己的話語權?這又怎能不是幫我們操碎了心的父母的事情呢?自然是父母看的都對、選的都好,照著做就好了。
界限感?這其中,你還分的清楚嗎?
是我們幫父母又過了一生、還是父母幫我們過了一生?那些幫助、關心,是以我們的需求去做考量的嗎?
模糊的界限感,讓父母親友把自己的意愿強行的加到了我們身上,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從此,我們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人互動:戀人之間每天計較著誰愛誰更多、同事之間計較著該是誰的責任、等有了孩子,我們再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孩子重復這樣的模式。
分不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無數家庭悲劇、痛苦關系,就此衍生。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的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讓所有的關系,都簡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