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大人們講的許多古經,王羲之媽媽的揪面片,是我最愛聽的。
? ? 據說有一天,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徒步來到山西一個山區古道叫王家莊的村莊,歇腳到了王媽媽家,那天家里只有王媽媽一人,好客熱情的王媽媽忙著沏茶,快到中午了,王媽媽做的是山西小吃揪面片,面和好了,在案板上用一個碗醒著。王媽媽唿嗒唿嗒拉著風匣,一把把往灶火洞里塞著干柴,不一會兒鍋里的水就滾了,那山西的鍋蓋上旁邊留有一個拳頭大小的圓眼眼,揪面片時不用揭鍋蓋,鍋聚氣,水開的大,王媽媽在灶火洞里塞好柴,就開始揪面片了,站在鍋臺前的王媽媽,手快麻利,把醒好的面,用一個小搟杖搟成不薄不厚的小餅,用切刀離成不到二指的條條,用兩個食指把兩邊稍壓薄些,再從兩頭提起在案板上稍拌幾下,使面寬窄薄厚均勻,用左手捏住面的一頭,另一頭順便搭在手背上,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滴滴的,速度很快的往鍋蓋小眼眼里揪下一片片面,那揪進去的面片像大拇指指頭大,大小一致,薄厚一樣。王媽媽揪著面片,坐在炕上的王羲之看傻了眼,看著看著,一個往鍋蓋小眼眼里揪丟的面片子,掉在了裹著尕尕腳的腳尖上,王媽媽順腳抄起,那在空中旋轉的尕面片端端進了鍋蓋的小眼眼,王羲之看著像耍雜技一樣,哈哈笑著說:“天哪,王媽媽的面片子揪絕了,這耍子了得!”王媽媽一邊揪著面片,一邊笑著說:“把我的這是啥,那王義之的字才好哩!”其是王媽媽不知道炕上坐的是王羲之。再說,王媽媽揪面片掉在裹著的尕尕腳尖上,不是失手,而是故意給這個外地來的陌生客人,顯示了一下自己揪面片的絕藝!? ? ? ? ? ? ? ?
? ? ? 寫了好些年書法的王羲之,他從來不知道自已的書法寫得有多好,他從這個沒念過一天書的王媽媽嘴里,聽到了民間人都知道他在寫字。臨走時,王羲之掏出隨身帶的筆、墨、紙,寫下了“王媽媽的揪面片”7個字。
? ? 事后,這王羲之在王媽媽家吃揪面片的故事就傳開了。
? ? 那時,大人們只管講著這個古經,我不知道王羲之是個啥人物,只知道他是一個寫字的人。后來漸漸長大了,這大人們講過的古經,一直藏在我心里。再到后來,我才慢慢讀到了王羲之的一些寫書法的故事。
? ? 書圣王羲之,字逸少,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出生于一個書法世家門庭的他,自幼愛喜書法,由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字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經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圣”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這些像想力雖好卻不是晉時之擺設),安放的筆、墨、紙、硯,沒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想,以至廢寢忘食。
? ? 在王羲之的軼事典故中,有“東床快婿”、“書成換鵝”、“巧補春聯”、“不避之字”、“道教情緣”、“竹扇題字”等。
? ? ? 相傳, 王羲之那次從王媽媽家離開后,王媽媽揪面片的絕技,在他腦中常常浮現,王媽媽的揪面片,在王羲之的眼中當屬天下一絕!多少個日日夜夜,王羲之在襯思,我練字的功夫不如王媽媽的揪面片?他從此把握筆鋒,每天習帖練書法,在家門前的一個墨池里,用來淘筆,把墨池都淘黑了。他的書法極有勁,相傳在木刻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便有“入木三分”的成語。
? ? ? 王羲之每次寫字前和寫字后,都在反復琢磨,把字寫得怎么像王媽媽的揪面片一樣絕。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日,人們心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47歲的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葸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王羲之醉了,他趁著醉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因為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王羲之回家后,又反復練。把《蘭亭集序》交付子孫傳藏,傳至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保存,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喜愛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有別人的摹本。千余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 ? ?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妋》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是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但他自己總覺得寫的不如意,也未用寫的字換過一個銅幣。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蛇。”誰要是收藏了別人臨摹的字,都視為“國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在練書法時向他求教,王羲之說:“去到民間走走,再把那院中的一大缸水洗完。”王獻之遵循父親教訓,勤奮練筆。在書法史上,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稱為“二王”。
? ? ? 而王媽媽就在那次揪面片子后,不認識一個字的他,不知道來家里吃了面片子的客人寫下的啥?有一天,村里同族的一個父輩塾書先生看后,說:“這7個字是墨寶,那天來你家吃了面片子的那個人,原來是王羲之。”王媽媽一聽,不敢相信。同族的長輩塾書先生又說:“憑這幾個字,你開個揪面片的館子,生意肯定好!”王媽媽聽著在點頭。后來,王媽媽一家就在村子古道路邊開了一個“歇腳點”和“聚賢齋”的館子,王媽媽經營著“聚賢齋”,路過的人都要在這兒住店吃飯,在“聚賢齋”吃面片子的人,那館子墻上掛的"王媽媽的揪面片"的幾個字,吸引著很多人觀賞,王媽媽的揪面片也越來越有名氣,后來王媽媽的幾代后人,在鎮子上,縣里和山西等地開的揪面片館子,人們流傳的是王媽媽的揪面片。這種傳統面食,后來,在山西、陜西等地民間廣泛流傳,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稱之為“天下第一面食。”
? ? ? 因此,在民間就流傳下來了“王媽媽的揪面片”,“王羲之的字”的故事。而在我的家鄉榆中北山乃至甘肅好多地方,為啥有這個民間的古經呢?因為,我們甘肅好多地方的人,400年前都是從山西、陜西、河南、浙江等中原一帶遷移來的,山西等地的王媽媽后裔,也落腳在甘肅好多地方。我們這兒的民間文化、飲食文化都是沿襲中原的,那榆中、蘭州等地的揪面片,也是山西中原一帶的名小吃,“聚賢齋”則是山西王家莊王媽媽的后裔帶來的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