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藍音久兒
2016.7.6
午飯后,打開窗戶,外面雨已經停下,在這片被煙囪包圍的西廠門,空氣中難得有種濕漉漉的清新。
我決定下樓走走,去拍一拍這片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西廠門。
從2013年搬到這里,已經度過了近三年的光陰。平日里買菜都是在西廠門農貿市場,平時散步去太子山公園也是從農貿市場穿過。它位于原西廠門商場的后巷,對于老一代大廠人來說,這是最熟悉不過的地方。在70年代左右,十村商業街還沒有形成的時候,西廠門商場是大廠最熱鬧而又繁華的地方。因為它太靠近廠區,污染嚴重,大廠的商業重心開始漸漸轉移到十村新華路一代。在2012年7月,因區劃調整,西廠門街道被合并,原西廠門街道、原卸甲甸街道、原山潘街道合并,成立了新的大廠街道,西廠門街道也正式成為了歷史名詞。
如今沒落的西廠門,已經破敗不堪,它像一位被人遺忘的老者,帶著沉重的傷痕,承載著老一代大廠人的記憶,在周圍林立的高樓里勉強的呼吸。
除了周圍新小區,走在巷子里,很難見到年輕人的身影。這兒的店鋪也大都是開了十幾年甚至三十年多年的老鋪子。
賣油條餛飩面條早點、小吃鋪,老式的發廊,毛線店, 棋牌室、雜貨鋪、裁縫店,很多的店鋪都還是用以前舊的木門和木板,門頭上的布也有很多損壞,有的甚至只是手寫個牌子作為店鋪的招牌。當街頭的移動營業廳變成了包子鋪又變成如今的烤鴨店、當一家家新開的店不斷的轉讓易主,這些老店依然在風雨中巋然不動。它們的主人很多都是年過半百的老者,守了幾十年的老鋪,掙錢已經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曾經的老友相聚,店鋪已經成為一個聚會話家常的地方。
我走在路上,拍拍停停,經常會有人問我,你在拍什么,拍這些做什么。面對陌生人的鏡頭,人們總是有一種隱私被窺探的不安全感,于是警惕又帶著些許好奇的疑問一個接一個的蹦出來,當我真誠的說明來意,又開始放下戒備,熱情的和你訴說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經常有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漸沒落的西廠門隨著老一代大廠人的老去,那些曾經繁華的記憶也將逐漸消失。窗臺上悠閑打盹的貓咪,門口納涼的老人,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也最終成為一張張泛黃的相片,封存在腦海里。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西廠門。
拍攝區域:西廠門農貿市場幾條街道及周邊居民區(吳家洼社區)
拍攝時間:2016.7.6下午
拍攝者:藍音久兒
拍攝器材:小米Max
1.中午的菜場并沒有什么人,農貿市場門口偶有一兩個攤位沒有收攤回家。
2.市場盡頭是幾易其主的超市,新的超市也快開業了。
3.地面上還殘留著上午賣菜留下來的菜葉等垃圾。里面是居民區,都是老一代大廠人的自建房。
4.早點鋪。
5.一些開了幾十年的老鋪子。
6.毛線店里打牌相聚的老人,旁邊的小雞們在自娛自樂。
不管是中年人還是老年人,打牌似乎成為了首選的娛樂消遣的聚會方式。
7.午后,一位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的阿姨。
8.路邊破舊的小報亭,賣報紙的阿姨,在報亭里養了一條小狗,她說:“這條小狗有一個月大。”
9.在大廠很有名氣的西廠門小腸面。這一排面店也都是開了幾十年的老店。很多老大廠人愛到這兒吃,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就餐環境總覺得不干凈。現在有幾家已經重新裝修,改善了就餐環境。
10.平日里去公交站臺經常走的一條路。有一片已經拆遷。沒有拆遷的老房子屋頂因為潮濕,垂盆草長得茂盛。
放假回來的兒童,在歡快的玩耍,給這片被遺忘的角落增添了些許生氣。
電動車上,一只黑色的貓咪睡的正香。
11.去公交站臺要經過的路口,這條不長的路上擺滿了攤位,大都是拖鞋、手套、衣服等日常用品。另一邊則是棋牌室和一些住家戶。雖然經常路過,但這三年以來我從未在這條青石板路上走過。今天是第一次走。
12.這兩位坐著的阿姨,一位姓王一位姓李。她們說,這條青石板路在她們倆小時候就存在,大概是一九五幾年就鋪上了。她們的店也已經開了三十多年,現在西廠門很多人都搬了出去,人流量越來越少。來這兒的都是以前的老居民。
13.去太子山公園要穿過的一條巷子。兩邊還都是以前的住家戶。自己蓋的小門樓,葡萄枝蔓爬滿院落。窗臺上打盹的貓咪,發現我走到身旁后,也只是慵懶的把眼睛睜開看了一眼,然后又繼續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