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槐堂談吃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聽槐堂
? ? ? ? ?每逢冬天,常常牽掛我心的是那白白胖胖的豆腐腦兒。豆腐腦兒又稱豆腐花,我的老家在蘇北,凜冽的冬天里小鎮(zhèn)的街上常有賣豆腐花的。在一個銀色鋁制鍋內(nèi)白煮豆腐花,掀開鍋蓋,熱氣騰騰。水泡在不停地翻轉(zhuǎn)、滾動著。一塊如同起伏的小丘似的豆腐花就養(yǎng)在里面,買一碗豆腐花并不貴,來往行人只需花上五毛錢,便可嘗一碗,暖暖身子。小時候我常和父親坐在街上的長桌旁,吃著那滾燙的豆腐花。碗里的佐料有醬油、麻油、辣椒、蒜花,有時還加上一些紅色的小蝦。我們從氤氳的熱氣里把碎碎的豆腐花一勺一勺送到嘴里,嫩兒滑,軟而細,真是讓人吃得美美香甜。
? ? ? ? 記得有一次在隆冬臘月,天下著鵝毛大雪,我把買來的豆腐花盛在鍋里燉在爐子上。鍋和爐子都熏得黑乎乎的,全家都喜歡吃這種白嫩的豆腐花。父親說,爺爺當年開豆腐店養(yǎng)家糊口。一家八口人,爺爺勇挑重擔。開豆腐店的確很苦,天天都起得很早,每到夜間12點,做豆腐的為了趕早市就開始干活了,做豆腐的活計很多,如挑水、泡豆、踩殼、磨漿、濾漿、洗鍋、生火、燒鍋、點漿、搞好衛(wèi)生……俗話說:“世上三樣苦,行船、打鐵、磨豆腐。”父親說,苦盡甘來,今天的生活總算安定,不愁吃穿,要是爺爺在世,定是羨慕哩。
? ? ? ? ?當我走上工作崗位后,記得又是一次和父親一起吃豆腐花時,他告訴我,小鎮(zhèn)上冬天的特產(chǎn)是風味小吃蒲包干,它的歷史悠久,究竟從什么時候就有,已經(jīng)無從查考了。蒲包干是把豆腐花盛入小蒲包中壓榨加工形成的。先用銅勺把豆腐花灌入一個個蒲包內(nèi),進行壓榨。待水分出盡,再一個一個蒲包用手進行捏轉(zhuǎn),直至蒲包內(nèi)豆腐圓如球狀,仿佛在做一件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再經(jīng)過壓榨后,最后成形。大元最大,三元最小,呈扁圓形。在寒風刺骨的嚴冬,把蒲包干置在竹篩上,放在屋外灑上一些水過夜。第二天再把凍得像硬木頭似的干子放入鍋里去煮,直到煮得滾燙,然后用手捏住,擠盡其中的水分,用小碟子盛少許醬油,放些辣椒、蒜花、麻油,再把蓬松有孔的干子蘸些蝦油,保證讓人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
? ? ? ? 我一邊吃一邊聽父親講祖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小鎮(zhèn)古樸淳真的風情,忽然感到語重心長,彌足珍貴。歲月匆匆,春意又濃。天氣無論怎么冷,風里來,雪里去,想到這些,在冬天里寫下這些文字,我心里總感到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