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正月》曾言:“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
不敢不脊”;《荀子·勸學》中也有云:“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其言寥寥卻難掩古人源自內心深處
的謙遜和小心翼翼。這種“天高地厚”實在是要有明白和仰慕天高地
厚的意思。所以,站在前輩的《說“雅”》面前,自然而生出了一種
不敢違天高地厚的惴惴之心。
先說前輩其人,毓德堂堂主、大檔頭、大當家的,一個為官一生 卻癡心不改,一身正氣的倔強、慈祥的可愛老者,相見相識于一檔飯 局。
再說這篇僅僅數千言卻歷經一年多的時間修改和定稿的 《說“雅”》吧。這個必須要說,因為這才是重點。
把“雅”作為一個選題是一件非常大膽的事,不僅僅是因為這個 “雅”本身沒有界線含糊不清,更是因為對“雅”的認知絕不可能人 云亦云。這種貌似規模宏大實則細致入微的選題,非有數十年的深刻 理解和非同一般的勇氣魄力,是不敢輕易動筆的。
所以,剛看到這個題目就有了一種頭暈目眩的感覺。
也所以,即便只是談感受,也甚是有露怯之憂。可不管如何,談
感受總是要比創作容易得多。
觀先生的文章,大致可以看一些文脈的走向:“雅”其字、“雅” 其意、“雅”其韻和“雅”其境。這四個境界層層遞進又彼此交融,實在是難得難得。小子功力有限,書寫不能全其景,所以只能分而述 之。
“雅”其字。這是開門見山的話題。原來此字之古老,從甲骨文、 金文開始,延續至今已有至少 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 3000多年里, 朝代更迭制度更新,中華版圖亦分分合合,人就更不知道更新了多少 代了,可這個“雅”字也許書體偶有變幻,可它的組成結構卻始終不 曾改變,依舊是最初的那個“牙”與“隹”。一個文字能歷經如此漫 長的歲月卻始終如一,這在全世界文明當中絕無僅有,是否也可以作 為中華文明始終延續的一個有力證據呢?說“牙”是“雅”字的 聲部,那這個“隹”就是形部了。至于為何以“牙”為聲,作者沒有 提及,竊以為是與當時口語的發音相關。而這個“隹”,代表著古代 有攻擊性的鳥類。這種自上而下的俯沖形態,是否也是在暗示“雅” 字的高尚屬性呢?
“雅”其意。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漢字,我的理解也就是通過 文字的樣子就可以大致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比如說“語(語)” 字,直觀之就有說話的涵義;“云(雲)”一眼就能看出是一種氣象; 至于“江河湖海”則無一不與水息息相關。當然這都是就其繁體字形 而言。理解“雅”這個字的意義,大概有了一些難度,因為很少有人 知道“雅”來源于“鴉”。提到鴉,想必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比如 用來表達貶義的“天下烏鴉一般黑”、“烏鴉嘴”;用來表達褒義的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用來表現凄涼的“枯藤老樹昏鴉”等。可這 都非“鴉”亦即“雅”的本意,“美好,智慧,光明”才是,“公明正大”才是,“神圣、高尚的吉物”才是。隨著幾千年的語言文字的 發展,“雅”也發展出了更多的涵義:“正統的,合乎規范的”、“周 代朝廷使用的樂曲”、“高尚,文雅,高雅”、“副詞”、“敬詞” 等等等等。可雖然“雅的原始意義和基本意義是不同的”,卻難掩雅 本身所具有的“正”意屬性。這是大概是人間絕難堅持的崇高之境吧。 所以,“雅”仍含有高尚之意。當然,這種高尚也有全局和局部的區 分,所以《詩經》中的《雅》也區別為大雅和小雅。
“雅”其韻。老先生在文章開篇就已點明:“雅,經過幾千年的 發展,已經……是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何為美?何謂美?就我而 言,除了知道美學大師朱光潛的那句“無言和留白是美的最高境界” 之外,大概就只能從視、聽、觸、味、聞的感覺上尋找一些出乎舒適 邊界的美的蛛絲馬跡了。可這種搜索也總是顯得那么的雜亂無章。先 生的“雅”則清晰得多:“雅,始終是一個美好的字眼”,“無論從 生活,藝術,人類,美學等諸方面說,都是一個美好的字眼”。雅望、 雅篇、雅量都是這樣的美好。美好的自然就是美的,也自然就是美學 的研究范疇。就像那些殿堂級的作品,無論是樂曲、舞蹈、篇章,都 蘊含豐富的節拍、音調、韻律和色彩,這自然都是美好的,也自然都
是“雅”的。
“雅”其境。這個境既有環境氛圍的涵義,也有意境的意味。也 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如果非要強調文化是什么,那其實大有霧里看 花的感覺,想要拎清絕非易事。可雅文化卻有她明確的區分:“一類 是以正為雅,一類是以逸為雅”,而這“也體現了儒道二家的審美理想”。儒家謂正,而道家謂逸。正,有合乎規范的意思,給世人確定了一個外在標準,以催人求向上;逸,有淡泊放下的意境,構建了文人應有的內在修養,以鼓人求脫俗。一內一外,剛柔并濟,歷經數千年糅合,成就了“雅”在藝術境界中的至高地位,也漸漸打磨出了中華文化高尚又極具韌性的性格和品格。此其一。
其二,雅與俗。“這是中國傳統什么文化理論中的一對重要范疇”,分別對應著社會高層和社會大眾的審美要求和情趣。雅發生于俗、脫胎于俗,蛻變脫俗。所以《詩經》將“周朝各地土風民謠歌唱”的“風”,置于有周王室加持的“雅”之前。俗是雅的母體,雅是俗的目標。雅與俗的統一、融合、融洽,共同構成了中華完整的審美體系和審美標準。追求雅俗共賞,也成為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以俗為雅”的蘇詩就是這種追求的杰出代表。
還有其三,雅集。集,是一種交友方式,聚餐、聚會、俱樂部,結伴而游、結伴而學等等。大約只要能把兩個以上的人攏在一起共同進行某種特定活動,都可以稱為“集”。雅集,是眾多“集”當中,最有文化最有內涵的一種方式。它不僅要求參加者都具有高層次的文化,集的氛圍要自由隨性,更要集的結果經得起歷史考驗才可以。
只有那些產生能夠傳唱千古的佳作的集,才可稱之為“雅集”。“建安七子的鄴下雅集;石崇的金谷園雅集,嵇康的竹林七賢雅集,王羲之的蘭亭雅集,竟陵八友雅集,都下雅集”,“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閣雅集,王昌齡、李白的琉璃堂雅集,白居易的香山雅集;蘇軾的西園雅集,顧瑛的玉山雅集等”皆是如此。竊以為,雅集在籌辦之初也 許與普通的“集”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也未必然就是“雅”集,也許只是在歷史沉淀之后,這個“集”才變成了“雅集”。
不得不說的是,文中對雅集、雅聚、雅會所花費的筆墨甚多,除 了作者對行文規范的考慮,大概更多的是作者對這種境界的心馳神往 。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
在當今這個充斥著講故事編故事的浮躁年代,能夠讀上一篇嚴肅 正規的文字實在難得,而能夠堅守一方文學的清凈之地也實在艱難。 所以,生于浮躁之時卻不為浮躁之事,沒有故事之言卻盡是故事之意, 大概就是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境界吧。
這也不由得我有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名家與大家真的是世俗理解 的那種意境嗎?
最后,以石老先生結文的那一首自謙的小詩《詠雅》結束本文,
以表達對石成方老先生的敬意:
千古風流,大雅宏達。
辭盡墨濃,筆不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