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我給他買過一套平裝版的《不一樣的卡梅拉》。
有段時間天天晚上都要念這套。因為他太喜歡了,后來又買過一套精裝大開本的,也讀了很長時間。
原來我只覺得這套書的畫面線條流暢,顏色很舒服。
但后來看了更多童書后,才發現這套書里還埋藏了很多“彩蛋”。
先看看《我想有個弟弟》中的一幅插圖,這是卡梅利多看到其他小雞都有弟弟妹妹,于是登上石頭大喊"我也要一個小弟弟"。
再來看看下面這幅油畫。
這幅畫叫《吶喊》,是挪威印象派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畫面中,一個臉部變形的人,在血紅色映襯下面帶極其痛苦的表情。背景畫的是1883年印尼火山爆發時的情景,整個天空都被染成了紅色。
卡梅拉里的插畫很明顯借鑒了這幅名畫。
再看這本書中的另一幅插圖:
卡梅利多帶著妹妹回家,一路上就發現妹妹的嘴鼓鼓囔囔的,不知道在吃什么……
原來卡門一邊走,一邊在撿路上的面包屑吃。
大家有沒有和孩子讀過法國童話《小拇指》呢?
小拇指生下來就比哥哥們弱小很多,但卻聰明伶俐。
后面是跟“亨舍爾與格萊特”一樣的橋段,爸爸媽媽養不活他們了,就把孩子們騙到森林里去拋棄。
小拇指通過一路上扔面包屑想找回家……
但后來面包屑被吃掉了,害得他找不到回家的路_——原來是被卡門吃了!
還有《我愛小黑貓》這本里的一張插圖。
后來讀《看!各種角度看名畫》時,封面是這樣的:
我一下想起卡梅拉里的那副插圖,和這個很像。
好在《看!各種角度看名畫》里面詳細介紹了這幅名畫——《雪中獵人》(彼得.勃魯蓋爾 繪)
具體介紹大家可以讀讀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這本《看!各種角度看名畫》,是一個系列,很有意思。
《我去找回太陽》里,卡門和卡梅利多決定替爸爸去找回太陽。
他們來到蒙特哥菲爾兄弟生產紙張的廠房,意外發現了一個很像太陽的大球(其實是熱氣球)。
他們偷偷把“太陽”救出來,意外地成為第一次乘坐氣球上天的動物。
1783年9月19日,以造紙謀生的法國人約瑟夫?蒙特哥菲爾和雅克?蒙特哥菲爾,用布和紙做了一個直徑12米的大熱氣球,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廣場上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等人展示。
兄弟倆在氣球下面吊了一個籠子,放入一頭山羊、一只鴨子和一只公雞(就是貝里奧和卡梅利多嗎,卡門在哪里?)
最終氣球成功升空,大約飛行了8分鐘。
就像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作品》中寫的那樣:“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不一樣的卡梅拉》就是這樣的經典作品。
《不一樣的卡梅拉》是由克利斯提昂·約里波瓦和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兩位聯手創作。
他們基本每年只出品一本,耐心打磨、修改,精益求精。有時會了更好地展現內容,甚至會把已經快要完稿的作品斃掉,重新進行創作。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難怪會呈現給我們這樣優質,讓孩子百看不厭的經典繪本。
搬書回巢,有書智庫領讀達人,今日頭條認證作者,新浪微博認證書評人。圖書編輯、網絡編輯、運營編輯……這么多年,兜兜轉轉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我愿搬書回巢,助你師逸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