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多云
我的主食是煎餅。
饅頭,包子,米飯,燒餅,面條之類的面食,吃一頓兩頓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讓我連著吃,肯定是不行的。唯有煎餅,天天吃,我也不會厭煩,這大概是因為從小吃慣了的緣故吧。
生于70年代或更早的農村女孩,小時候必須學會的家務活是攤煎餅和挑水。因為那時家家戶戶的主食就是煎餅,饅頭或烙餅、餃子,偶爾才吃。一是因為那時粗糧多,細糧少。二是因為煎餅省事。攤好一大撂煎餅,可以吃上一兩個月,隨吃隨拿,不用做任何加工,對于忙著干農活的人們來說,再方便不過了。我和妹妹因為一直上學,沒有機會學。偶爾學過一兩次,太難,沒學會,后來就不了了之了。挑水也沒有學會,因為我家很早就有壓水機,所以不必去村里的水井挑水。
我們那個年代,如果女孩子不會攤煎餅的話,一定不好找婆家,因為不會攤煎餅就等同于不會做飯,煎餅就是每天都要吃的飯。幸好我雖不會攤煎餅,但因為上學而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沒耽誤找婆家,呵呵。
我說的煎餅是我們泰安的煎餅。記得《舌尖上的中國》有一集講到了山東臨沂的煎餅。看的時候,我就和老公說,導演怎么去臨沂拍煎餅呢?他們那種煎餅哪有咱泰安的煎餅好吃!也不知道是哪個人給導演介紹的,下次我一定和導演說來泰安拍。臨沂的煎餅是那種滾煎餅,和我們泰安的做法不同。而且原來聽說臨沂那邊的煎餅是地瓜煎餅。放的時間長了就散口,不好吃了,即使剛做了也不好咬,累牙。
二十多年前在曲阜上學時,知道了有曲阜香酥煎餅。是在白棒子煎餅內加上花生、芝麻、辣椒,做出來一小塊一小塊的,當零食吃還行,做主食肯定不行。
前幾年,大街上又有滕州菜煎餅。有點像烙菜餅,是兩張小圓煎餅,中間加上各種蔬菜餡,味道也蠻好,可仍然無法和做主食的泰安煎餅相比。
山東的煎餅種類繁多,唯有泰安煎餅所向披靡。
正宗的泰安煎餅是用柴火鏊子,人工攤的。先把一大盆兒玉米粒泡上大半天,然后撈出來,到磨坊磨成玉米糊,再加水調成稀稠合適的糊子。攤煎餅的鏊子足有吃飯的圓桌那么大,底下燒麥秸或玉米秸。舀一勺玉米糊子,倒在燒熱的鏊子上,用耙子攤開,隨著加溫,不斷刮涂,直到所有的玉米糊都均勻涂抹好了,煎餅也就熟了。這時用耙子在邊上一粘,煎餅翹起一塊,順勢把整張煎餅揭起,一個煎餅就做成了。等到所有的煎餅都攤好了,再把它們一張一張疊起來,就可以放到煎餅甕子里,就可以隨吃隨拿了,方便的很。攤好的煎餅,放上兩三個月,一點問題也沒有。
我最愛吃的是黃棒子的煎餅。每次買煎餅我都去一家固定賣煎餅的攤位,要酸的,熱鏊子的煎餅。所謂酸的煎餅,是指磨好的糊子,經過適當發酵做成的煎餅。熱鏊子,指的是攤的有點糊的煎餅。這有可能是鏊子熱造成的,也可以把磨好的糊子煮熟一半,和另一半生的摻起來再攤煎餅。那種熱鏊子煎餅,聞起來特別香,忍不住就想吃。
我吃煎餅還有個習慣。把各種菜卷到煎餅里吃,最后再加上一顆小蔥,好吃極了!最好再配上一碗棒子面粥,那就更完美了。
現在泰安有家連鎖飯店叫“煎餅卷大蔥”。他們有一種飯就是煎餅卷大蔥。煎餅是現場攤的,薄薄的,熱熱的。一份煎餅,搭配一小罐面醬,一小罐咸菜絲,一小罐芝麻鹽,一小罐油炸小鮮魚,一份小香蔥,這個搭配簡直是搭配到泰安人心里去了。去那兒吃飯的人,必點一份煎餅卷大蔥。
如果你來爬過泰山的話,那么你對我說的泰安煎餅就不會陌生。泰山盤道沿途或山頂上有好多家現攤煎餅的。可能比較貴,十塊錢一個?在山下十塊錢能買兩斤。當然,人家得把所有的東西都運到山頂上,也不容易。泰山頂上的煎餅,一般是現吃現給你攤,攤完,卷上一根小蔥或再加上火腿腸?不確定。但煎餅的做法就是地道的泰安煎餅的做法。
煎餅是我這輩子也吃不煩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