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需要爬過一座大橋。
橋邊樹木幾株,從冒新芽、添繁葉、簇蓓蕾到開艷花、結碩果,再到枝葉凋零、光禿禿樹干獨立,眼見著一個個輪回,便也一年年過去。
都說隨著年歲的增長,會覺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快。于是,走過青春年少,便直接奔入了三十而立的慌張。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開始低頭反思、發出感慨,主題也無非那幾個“子”,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孩子位子。
初見大K,在舞臺上自信從容、娓娓道來,腦海中瞬間跳出了一個短語:如向日葵一般向著陽光的女子。2016年的末尾,同為單身狗的大K對我說,身邊的人都在努力,有的找到了另一半、買了房子,有的認真學英語、提升自己,有的換了工作、充滿干勁,而反身自觀,感覺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做。她的語氣帶著焦慮甚至生出幾分煩躁。
和小魚聊微信。一向開朗熱情的小魚說,她去看牙齒,看到電腦屏幕上顯示的“27周歲”,頓時好難過。她羨慕姐姐輩的我們有了固定脾性、生活見解,而自己還在飄忽不定中尋找自我。第二天早上打開微信,看到她在群里說下載了一個APP,如果按照80歲的壽命計算,自己的人生已經走過了33%。透過屏幕,竟然也能感到彼端傳來的緊張感。
和初中閨蜜J小聚,走了走拆遷預備役的舟山東路。一路走,一路回憶共同走在舟山東路的日子:第一次是她剛決定離杭返鄉、我則是工作前的體檢。初生牛犢不怕虎,兩個小姑娘擠在小破旅館里便也住了一夜。此時此刻,在城中村改造的大潮中,我們只在風中比劃出了那棟破樓的大致位置。其時其境,誰又會想到那也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軌跡;第二次,她已找到對的人組建家庭;第三次是一年前,她已生了乖巧的寶貝。我笑著對她說,她一直都在改變,而我,始終原地踏步。不知是安慰亦或真言,J說,每天如此重復循環、淡而無味,這就是生活。深知平淡是真,但面對人生真相時,也會有一張無奈的臉。
許久不聯系的D突然問我,當年是如何準備高口。D說,自己除了賺錢,什么都不會,周圍的人也無法理解自己。她說自己關閉了朋友圈,因為一切都沒意義;想重新學英語,作為興趣愛好,增加點正能量。一句句話語拋來,擲地有聲,仿佛看到了她滿臉的苦惱和沮喪。
身邊的朋友,在工作上,有初出茅廬奮勇廝殺職場的,有放棄安穩重新擇業、做出一番成績的,有參加遴選、屢戰屢敗卻不言放棄的,也有因競崗失敗而心灰意冷的,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日子的;在感情上,有苦惱于單身、害怕年老色衰的,有歷經種種、相敬如賓的,有打定主意、孤身宅到底的,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更多的則是結婚生子,有序完成了人生每一個命題的;在生活狀態上,有努力健身、調整膳食,提前進入預防重大疾病期的,有傾盡心力培養下一代的,有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人生價值全在升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選擇和標準,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我們都需要牛奶面包,也不想放棄詩和遠方。
然而,不論當下的狀態是如何,不論是否完成了不同階段的不同使命,不論按照世俗的標準可謂成績斐然亦或碌碌無成,80后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安、困惑甚至惶恐。其一是年齡的焦慮。從“1988年的中年女子”到趙雷自稱“34歲老來得子”,80后們仿佛突然“早更”,提前進入了中年危機期。每天醒來就開始被時間追趕,時間老人的鞭子抽打著我們向前奔跑。雖然“慢生活”的口號盛極一時,對這一生活方式的提倡卻也如流星般轉瞬而逝。所謂的“慢生活”只不過是時不時將你從現實世界中抽離,短暫地逃離需要比較、需要時刻警備的真實,在自己編織的“慢”世界里喘息下、歇口氣,然后繼續面對伴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走下坡路、職場家庭要兼顧的困境,繼續戰斗,繼續殺敵。其二是比較的標準。社會學的第一課就告訴我們,人是社會化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活在充滿“別人”的世界里,我們時刻與別人進行比較,從面包牛奶到詩和遠方,無一不構成比較的層面。網絡的迅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窺視”他人生活的機會,卻也加重了內心的失衡。
在年齡和比較的雙重壓力下,我們好像不會愛了,在害怕中活出了更“著急”的景象。坐著火箭飆升的房價,節節攀升的房市限購,擋不住“搶房”大軍,因為別人在買、我怕沒房;花樣繁多的培訓項目,魚龍混雜的輔導機構,擋不住心焦的家長,因為別人家孩子在學、怕跟不上。未來的不確定性,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懸在我們的腦袋上方。然而正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許,才讓我們如此努力,也如此焦躁不安。在時代面前,我們如此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我們的愛與怕,都只是一代人或一個年代的縮影。我們的聲音,終將淹沒在現實世界的喧囂里;我們的身影,終將消逝在世俗生活的夾縫里。我們的愛與怕,也將如影子般終生相隨,伴著我們度過剩下的每一天。
想起何炅在《奇葩大會》中對頗有爭議的冉高鳴所說的那段話,“在你的表達當中,包括在你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當中,我看到了一種特別只爭朝夕的慌亂感,你把一個特別正能量的有抱負的緊迫感,表達成了一個哀怨的慌亂感。”其實坐在電視機前的你我,誰人又不曾體味過冉高鳴的心境呢?郁悶、“蛋定”、不會愛、打雞血,等等,便是這種心境的社會文化寫照。不論是時代造就,亦或個人造成,當生活重壓與社會考量紛繁而至,當焦慮不安取代了深切的愛,我們也就忘記了出發的目的和努力的初衷,也就變成了只會奔跑、不會思考的機器了。所幸機智如何炅,舉起了通關牌,“你表現出來對這兩年特別的不滿,好像如果馬老師現在不收下你,就真的辜負了你這兩年。”莫名感動和共鳴。透過冉戲謔的抱怨,我們探尋到了焦慮的本質和根源,看到了冉高鳴身上所帶有的一代人的特征。盡管一路艱辛甚或負能量爆棚,但誰又能否認,他有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且維持了努力找到自己、證明自己的姿態呢?
上班路上要爬過的橋,開心時陽光普照,如同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郁悶時陰雨綿綿,恰似人生漫漫長路中不堪忍受的種種重負。心所動,情所至。吐槽生活、抱怨黑暗,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尋找榜樣、打打雞血,也是偶爾為之、亦無不可的事情。然而,在晦暗的路上,點亮心靈之光,呵護內心善良,在困惑和搖擺中保持前行,卻只能由愛來滋養。
? ? ? ? ? ? ? ? ? ? ? ? ? ? ? ? ? ? 尾 ?聲
Y曾將我比作南方園林——精致而小氣。因故一直想寫有思考、有關懷的文,做一個大氣的女子。結果發現還是囿于自我抒發的“小氣”。然回到寫文初衷,與其說是做一次深度思考,不如說是答朋友問。也算是人生低潮階段的思考和自勉。也希望能給同樣困惑的朋友帶來一點點能量。愿我們與自己和解,和世界溫暖相擁。
PS:本文的主標題和副標題分別借鑒很喜歡的兩位作家。做一個有思想、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