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姨夫駕齡十余載,車技穩健,鮮有不良駕駛記錄。多年來的駕車習慣,使他喜歡用“自動擋手剎”,并能靈活穿梭于長期生活在廣州的大街小巷。春節假期回來,雖然家里有車,但因為是手動擋,所以外借了一輛朋友的車。始料未及,出了這樣一件事。盡管小姨夫不善言談,但還是展開了積極的對話。
? ? “現在發生這件事,你們是想公了還是私了呢?如果想公了,咱有公了的方案。如果私了,咱有私了的方案。”小姨夫說。
? ? “那俺們當然是想私了,這樣也不耽誤大家時間。”前車司機說。
? ? 小姨夫給他豎了一個大拇指,說“您是個明白人。”他繼續說,“這件事如果公了,咱就要報交警,同時給保險打電話,然后等他們來到現場。現在春節假期,不知道他們啥時候會來。如果私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您提前給俺一部分錢,用于修車,至于多出的費用,到時一并返還給您。”
? ? 前車司機是周至當地人,說一口流利的陜西話,而讓我驚訝的是,小姨夫在對話中也快速進入了普通話的“調頻狀態”。陜西話不像粵語、上海話、四川話等其他方言聽起來那么柔軟、那么平和、那么彬彬有禮。相反,陜西話因為多第四音,乍聽起來會有“土氣”、“鏗鏘有力”、“想要吵架”、“莽撞”、“氣勢洶洶”等很有力量的感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方言也會影響當地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