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的《奇葩說》都能成為熱點話題。
《奇葩說》本來就是一檔綜藝節目,至于結果,認真你就輸了。它的意義在于每道辯題給我們的啟發。
有人說這一期的辯題很水,我卻不以為然。
這道辯題看似簡單,背后卻蘊藏著經濟、政治、人文、社會......各個方面的邏輯。
我是堅持站在正方的。
做好事,得到一個紅包,得到一個小小的獎勵,這難道不好嗎?
我們一直過分地相信了人的善良,過分地相信了人性。
我們覺得只有你真正發自內心地、純粹地、不計回報地去做某一件事情,你才是偉大的。
而一旦,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獲得了某種回報,你就不值得贊揚。
為什么?
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為什么會變成了現在這樣畸形與扭曲?
我明明宣揚著努力掙錢,宣揚著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我們羨慕著那些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
可我們為什么,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一旦和金錢沾邊,我們就會覺得不純粹,就會排斥?我們為什么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偉大,就和一切的金錢劃清界限?
很多人會說,談錢很俗。那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錢的價值。
世界上90%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錢來解決,剩下的10%,也可以通過錢來緩解。
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而一點小小的紅包,它完全不能的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至少它可以讓我們過得好那么一點點,也讓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得到一點點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我同意楊奇函所說的,社會分工與競爭,才能使社會效益最大化。
而真正的善良,不會因此而消失。
我們從不考驗人性,但是我們也不會小看了人性。
“如果道德,真的那么容易被玷污,你就會知道,那個人身上沒有真的道德。”
而若真的道德一直存在,即便是有了紅包,一個人也不會為了紅包而做好事。
反方一直糾結于紅包金額的大小、獲得紅包的人的姓名排序、會不會出現利用這個政策鉆空子來騙取紅包的人......
這些與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通通沒有關系——我們要談論的是這個給出紅包作為鼓勵的機制,是否能夠促進社會更好地運作與發展,而那些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后續的政策來解決。
在一個月前,我就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們教育中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以及我們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所造成的刻板印象:
儒家將人簡單分為了善惡兩種,僅有兩種。
這種觀點不僅忽略了善惡之間的灰色地帶,也忽視了善與惡是動態的。人們向往善,也同時被惡誘惑著。人是在這兩極狀態之間尋求自己的平衡。
人性是動態的,我們不能把人簡單分類。
即便你靠著經驗評判出了一個人,人也是會變的。
我們從來不應該相信道德,不應該下定結論誰就是君子,誰就是小人。
道德固然重要,但是永遠無法給我們保障。
之所以這么說,并不是對人性的良善失去了信心。
我們過分相信了人性,相信了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我們覺得人自我的約束與要求,比外界的制度、法律的逼迫更為高尚。并且,我們堅信這種人性是不變的。
用在此處就是,我們一直相信人的善良與不計報酬的付出,比政策的鼓勵更為高尚。
可事實證明了,善是不穩定的。我們且不說人在善惡之間搖擺不定。即便一個所謂的“善人”,也做不到持續地做出善舉。
就像薛兆豐教授所舉的例子,朋友給你的午餐是偶爾的善,而樓下賣午餐的人才會提供穩定的幫助。
善是偶爾的,價值交換才是永恒的。
但是我們的思想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我們寧可相信不穩定的善,也不愿意采用穩定的政策與制度去規范我們的行為。
“千萬不要去考驗人性,我們應該用合理的制度,去規避考驗人性。”
這一點我的感觸很深,尤其是我做公眾號的這么長時間以來,不少人問過我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做公眾號?
記錄自己的生活,分享更多干貨和有趣的思想是一方面,但是掙錢也是一方面。
你不用驚訝,我就是如此坦白。不僅我如此,別的小作者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年代,同時也就意味著你能免費獲取到的知識的質量越來越差。在知識產權保護還不夠規范的這個階段,我們已經能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還是那句話:善是偶爾的,價值交換才是永恒的。
我們都是人,而不是神。真的沒有多少人愿意持續地、無償地付出。
“把好人一定不能及時行樂,好人一定不能貪圖名利,好人必須純粹,好人必須悲壯......你把道德封上了高高的神壇,代價是什么?是沒有第二個人會愿意再走上去!”
白方禮老人正是如此。我們歌頌他的偉大卻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過他那樣的生活。
我們為什么要如此苛責好人?
為什么壞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卻只是因為額外獲得了一點點的回報就會遭到大家的唾棄?
我每天白天上課,深夜蹲在陽臺碼字、排版、做推送,給大家分享一些干貨和心得。雖然談不上好人壞人,可也是盡我所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小作者也是要吃飯的呀,我們也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那么一點點,哪怕只是一點點。
好人也可以及時行樂,好人也可以貪圖名利,好人不必那么悲壯。也只有得到了這樣的回報,我才更有動力,更有耐心地去持續產出更好的內容。
曾有一個做公眾號的朋友,她就非常不屑這種方式。她堅持無償地寫公眾號,從來不開贊賞,也從來不接廣告。
前兩個月,她還有些內容可寫。可是越到后來,她就越感受到疲憊與無助——自己花幾天時間反復打磨出來的一篇文章,僅僅是有那么幾百人、幾千人看過了。
只是看過了,僅此而已。
漸漸地,她不再有熱情與動力去堅持寫文章,文章的質量也是越來越差。漸漸地,連公眾號也做不下去了。
生意是這個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好事只是偶然的善意,提醒我們:對善不要失望。
“好人過得不好,它有“審美上的價值”。可是只有好人過得好,才會有社會上的效益。”
正因為我想獲得大家的贊賞與點贊,所以我才會盡我所能地去分享,而不是有所保留。也正因為你們的閱讀與點贊,我才有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當然,我并不是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
“如果你對人性的認知是如此陰暗,幾個小小的紅包就能讓所有的好人變成生意人,你對這個星球有什么期待啊!”
也正如薛兆豐教授所言,為什么這個世界上生意那么多,好事那么少?
因為生意是這個世界運作的根本與基礎,而好事、善良、道德是人性的閃光點。之所以閃光,是因為稀有、因為珍貴。
善是偶爾的,價值交換才是永恒的。做好事發紅包,好人更加體面了,善良也并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