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桉樹CRM“已于2016年8月正式更名為”桉術CRM“。
桉術CRM: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推銷也是如此,一見到客戶就急于推銷產品往往事倍功半,不僅抓不準客戶的購買心理,甚至引得客戶反感,得不償失。不妨先了解客戶,摸清情況,對癥下藥,做個不煩人的推銷員。
大部分人都把“推銷”和“煩人”聯系在一起。然而,只要方式正確,推銷也可以不令人反感。這份工作本身其實很簡單:向顧客介紹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并以合適的方式告訴顧客,這份產品或服務對他來說存在哪些潛在利益。一個“不煩人”的推銷員,為了避免碰一鼻子灰,往往會在正式推薦產品之前,巧妙地問客戶幾個問題,找出所售產品具體在哪些方面能為客戶創造這些潛在利益。我個人總結了6個問題,通過詢問客戶這6個問題,可以快速了解客戶需求,找對銷售門路,做個“不煩人的推銷員”。
1. 您在XXX方面(即所售產品的領域)有何需求?
只有認為某樣產品能改善生活時,潛在客戶才會購買這樣產品。銷售的關鍵在于發現客戶對產品的不滿之處、改進期待,再向其推薦合適的產品,這樣才最可能把產品賣出去。
對一個賣手機的推銷員來說,如果客戶希望拍下孩子的每個精彩瞬間,而你銷售的手機正好擁有客戶當前手機的兩倍內存、更高配置攝像頭,那就沒必要再費口舌介紹上網功能、屏幕尺寸等性能了。
直接詢問客戶想要解決的問題,才知道應如何介紹產品,讓顧客滿意地掏出錢包。
當客戶開心地拿著你賣給他的手機,給孩子拍下數張精彩瞬間的時候,她還會覺得覺得手機推銷員煩人嗎?想必不會吧!
2. 您的現有供應商有哪些不足之處?我或許能幫您。
客戶有時會說現有供應商就挺不錯。但事實是,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外家的和尚會念經”情結。試探性地詢問客戶,或許他還真能挑出些毛病。
比如說我丈夫喜歡拍照,我給他買了個三腳架。沒過幾個月,逛相機店的時候某個精明的銷售員問他覺得自己的三腳架是否好用。我丈夫第一反應是“好用”——剛買沒多久,既輕便又穩固,當然滿意啊!但他再想了想,還真想起個毛病:我丈夫個頭比較高,家里的三腳架對他來說有點矮,每次拍照總得彎下脖子,累得很。于是那個銷售員向他推薦了一款可以額外加高的三腳架,輕輕松松賣了出去。試想,我丈夫的脖子再也不因為拍照又酸又疼了,他會覺得賣三腳架的銷售員煩人嗎?
3. 為什么不試試我們的產品呢?
客戶總會因為各種因素猶豫不決,但一般都不會把顧慮說出來。只有鼓勵客戶說出這些顧慮,銷售人員才能想辦法消除它們。
比如你們公司提供會員制衣物上門送洗服務,可為客戶省去自行送洗的時間。但客戶不確定為了節省這些時間,花一大筆會員年費是否劃算。這時,如果能讓顧客說出這個顧慮,你才會知道:原來客戶擔心的是價錢問題。于是銷售員可向客戶推薦按月收費,先買一個月試試看。一旦客戶決定嘗試你的產品,就有可能成為忠實顧客。當他再也不用自己拖著一袋臟衣服送到洗衣店的時候,他會覺得當初的推銷員煩人嗎?
4. 您認為哪些合作環節不夠方便?
變更業務伙伴從來都不令人愉快,不僅耗時耗力,還要度過“陣痛期”,才能換來日后的便利。如果了解到客戶最大的顧慮是擔心太麻煩,銷售員則可設法讓他理解,其實換個業務伙伴并沒那么麻煩。
比如某個企業家可能早就對現有合作銀行不滿意了,但是想到換合作銀行要導出一大堆電子賬單、辦各種手續、重新簽合同等等,又覺得太麻煩。假設他遇到一個銀行家,這個銀行家向他推薦自己的銀行,并告訴他如果選擇合作,這家銀行可負責所有業務變更瑣事,打消了他所有顧慮。企業家何樂而不為?這時候他會覺得銀行家煩人嗎?
5. 您計劃何時購買?
買賣絕非從天而降,受很多因素影響——購買者的經濟能力怎樣?是否能立即付款?是否需要(事先獲得)上級批準?……這些都會影響購買者做出購買決策。坦白詢問客戶的購買計劃有利于提高成交效率。
如果你向客戶推銷電腦,客戶說他要等年終獎金到手之后才能買,而現在離年終還有三個多月……銷售員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可以建議客戶分期付款,或者推薦其他更便宜的電腦,那生意就馬上做成了,而不用等到三個月之后。客戶開心地提著電腦離開商店時,他會覺得銷售員煩人嗎?
6. 怎樣才能增加我們的業務往來呢?
由八二定律可知,每個企業80%業務來源于20%客戶。最高效的推銷方式就是直接詢問現有客戶對企業的期望——是否需要增加服務內容?是否希望提高服務速度?
我們公司最厲害的銷售員,成功把一個客戶的單月業務量從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用的就是這個方法。在這個案例中,他直接詢問客戶是否希望收到每周產品更新郵件,節省專門到我們官網上自行查看的時間。客戶欣然答應。
這樣一來,客戶一方面節省了自行查看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可將這些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增加盈利,進而增大了與我們公司的合作量。這時的他還會嫌銷售員煩人嗎?
與其擔心打擾客戶,躊躇不前,不如問問客戶這6個問題,了解客戶,找到合適的推銷方法。
編譯 | 桉云科技,原文有刪改,轉載請注明出處桉云科技,并附文章地址
作者 | Charlie Brown
來源 | http://www.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