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公眾號Linkin里看到有關教育資源和社會階層的觀點。作為畢業一年離家工作的單身狗,突然想說一些自己的觀點。
我父母是很普通的農民,都是初中畢業,在小學的時候父親尚有能力輔導我數學,可是當到了初中很多時候都只能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小學五年級開始在暑假補課,當然是關于學習的課程,而不是城里人培養的素質教育,當然那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素質教育,只知道大家都在補課,唔,也可以說是大家在暑假還能一起玩,這多可笑!父母花了錢給我們補課,可更多時候我們是在玩樂,可大家都如是,當時也就傻呵呵的樂著。
我的小學成績不算頂尖,但是也還算不錯,小升初考上了尖子班,當時整個班級也就四個人考上了,主要是村落的小學,教育水平確實比鎮上的要低一些,這又是我到了初中以后發現的,無論是英語水平還是文學功底,和鎮上的孩子比,我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心里的挫敗感很明顯,但是也沒辦法,只能在初中里繼續加油!
初中成績依然不頂尖,可依然也還不錯,老師的棍棒教育,讓我對考試有了敬畏之心,每一次考試都讓我心顫,每一次考完都讓我知道我會有一次難以忘懷的挨打。早已記不清初中受了多少次打手心,但是我的中考成績確實是在棍棒教育下出來的,我進入了鎮上的高中,拿到了一筆不小的獎學金,高中三年免交學雜費、住宿費等一切費用,還能每年拿3000人民幣的伙食補助。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當時選擇進入鎮上的高中而不是市里的高中(當時自己的中考成績是能上縣級市最好的高中的),是不是就是為了這些錢呢?呵呵,我一直看不清自己的心,一直。
高中的時候吧,成績也和小學、初中一樣,秉承一貫不錯的原則,唯一變化的是,老師不打人了。對于高中的記憶真的沒有多少,三年換了三個班主任,身邊的同桌換了又換,早不記得當初的那個人,也不記得他們現在在何方,當時我們的共同目標就是高考,為此我們努力了三年。
考上了一本,一所臨海城市的大學,度過了四年時光,喜怒哀樂之下,只記得每周忙碌在打工中的自己,校內勤工助學,校外家教發傳單各種兼職,一言難盡的辛酸,可是若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依然還是會如此選擇,因為無路可選。我一直對自己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有自己的使命,你無法反抗,我總是用這個理由說服自己焦躁不安的心。
畢業后選擇留在了這座城市,依然還是一個人,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聽歌,一個人看書,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做所有的事情,習慣一個人,享受一個人。原來,一個人也真的可以活的不錯,至少還活著,呵呵!
我想過不愿意回家工作的種種原因,父母的嘮叨嗎?親人的催促嗎?鄰里的閑言碎語嗎?昔日小伙伴的漸行漸遠嗎?還是消息閉塞的環境?無法言說的壓抑?不得選擇的人生?嫁人生子碌碌無為的一生?誰知道在外面能活的怎么樣,只知道若是回去了那一生也就那樣了。
父母不曾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人生認知就是女孩子到了這個年紀,就應該嫁人生子,找個家庭條件不錯的男人就可以了。可是,若我不愿意呢?
回想過去的24年,我從未覺得為自己真正活過,現在難道要為了另一個家庭而活嗎?這太悲哀。我還是想在一座孤單的城市,一個人做著讓自己安慰的事情,不求多大的榮耀,只求問心無愧。
說點煽情的吧,若是有來生,我希望自己有個陽光快樂的童年時代,無需為錢焦慮的少年時代,不用為錢奔波的學生時代,能知世故而不世故地驕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