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昨夜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對“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意境特別喜歡,這一句意思是:兩人生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雖然自己不想去思念,卻難以忘懷。道出了思念,道出了真情。
【翻譯】
十年來我們人鬼殊途,縱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難以相忘。你的墳墓孤單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誰能同你聊起那凄涼的日子。即使我們現在能夠相見,你大概也認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塵土滿面,鬢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夢境中我好像突然回到了故鄉,而你還坐在小窗前梳妝打扮。你我縱有千言萬語,相對時卻也只是默默無言,唯有涕淚千行。想來那年年讓我肝腸寸斷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樹相陪的墳墓所在的小山崗吧。
【賞析】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師。六月甲午,殯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這首“記夢”詞,實際上除了下片五句記敘夢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王弗逝世轉瞬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或許正是出于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及兒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想念,但絕不是已經忘卻。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于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于此。別后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盈。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蘇東坡對于王弗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于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名人軼事:
名人軼事——在愛心中成長的樹
美國的第32任總統羅斯福在小的時候,因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與同學們游戲和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羅斯福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自己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羅斯福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么突然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兒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后,再也沒去理它。
幾天后,羅斯福再去看他栽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栽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給他買了他最喜歡的禮物,并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后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后,羅斯福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羅斯福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栽的那棵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么。頓時,他一切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棵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
自那以后,羅斯福變得更加樂觀了,無論做什么事,他都用積極的心態去做。
影視評論
黃渤暗藏的哲思,這篇看得最透——《一出好戲》終極解讀
作者:羅罔極(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590031/
前陣子,我犯了個錯。
我在文章里說,當下的大陸喜劇,有兩大派系分庭抗禮。
一派是徐崢寧浩,其作品核心偏于人間悲劇;
一派是開心麻花,其作品核心偏于純粹喜劇。
沒想到,現在又殺出個程咬金。
八年醞釀,慢工打磨。
導演、編劇:黃渤。
這一出手,就震驚四座——
《一出好戲》
進入正題前,我想先請各位聽一首曲子:
看這名字,聽這旋律,是否感覺非常熟悉?
沒錯,這正是由理查·施特勞斯創作,與尼采哲學書籍同名的交響詩。
它首次被引用到電影中,是在庫布里克的科幻神作《2001太空漫游》。
多年以后,它又被大量影視作品多次引用,比如:
《東成西就2011》《十萬個冷笑話2》。
而我們知道,上面兩部作品,皆屬無厘頭喜劇。
它們引用這首曲子,純粹只是為了惡搞而已。
同樣作為喜劇,《一出好戲》也引用了這首曲子。
但,與大多膚淺創作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
黃渤并非為了惡搞,而是像庫布里克那樣,真正理解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精義。
怎么講?
以下內容含劇透
《一出好戲》的開頭,是科幻的——
地球之外,有顆巨大隕石即將來襲。
科學家預測,不久后可能造成世界末日。
馬進(黃渤 飾)卻不以為然,沒有絲毫恐懼。
只因他沒車沒房,債務纏身。
作為一名底層屌絲,面對喜歡的姑娘,他甚至無力表白。
他說:
老子怕啥?
等世界末日來了
損失最小的就是老子這種人
坦白講,如此病態的心理,我本人也曾經有過。
十六歲時,我精神萎靡,整日沉溺于網絡游戲。
非但一無所有,還身患ALS病,體格開始變畸形。
像馬進一樣,面對喜歡的姑娘,我甚至無力表白。
恰逢二零一二年,我滿心盼望末日能夠真的到來。
畢竟,世間縱有萬千不公,死亡之時人人平等。
十六歲時,世界末日沒能到來,我心生遺憾。
二十二歲時,也就是今年,我回憶往事,則深感慶幸。
為何變化如此之大?
很簡單,現在的我,越來越有錢……
有了錢,對于生命就多了份希冀,對于死亡就多了份不屈。
正如災難當頭,所有人都被困在荒島上失魂落魄,唯獨馬進愿意嘗試揚帆前行。
只因為,他的彩票,中了六千萬……
單從這一情節,我們就可以看出,影片的創作者深諳“個體心理學”。
然而,僅僅如此還不夠。
《一出好戲》的故事主線是這樣的——
廿男十女,團建出行,巧遇海浪,身陷荒島之中。
以為現代世界已經毀滅,自己是人類最后的種子。
于是,黃渤就讓這三十個人,活生生復演了一出“人類簡史”。
荒島,象征整個世界;三十名男女,象征全人類。
人類的起源,在遠古時期。
遠古時期,原始人尚未成為世界主宰。
面對自然災害,面對怪獸侵襲,原始人總是無能為力。
“人越缺什么,就越渴望什么”這句俗話,其實從心理學角度,是被印證了的。
比如,由于缺乏生命保障,原始人就開始崇拜陽具,崇拜煥發頑強生命力的男性。
同樣地,眾人剛上島時,由于極度缺乏生命保障,就將武藝高強的王根基(王寶強 飾)推舉為首領。
在現代世界,王根基是開車技術差的“小王八”(并非我暗喻什么,電影就是這么演的);
在原始森林,王根基則是指引眾人活下去,卻也同時暴戾成性的“王”。
影片頗具心思的一幕:王根基上位后,老潘(王迅 飾)把公司最性感的姑娘,推到王根基懷里。
老潘曾是公司主管,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
為什么,老潘不自己追求美女,而跑去給別人做嫁衣?
又為什么,王根基在位期間,沒有任何其他男女相互取暖?
因為,在猩猩群里,只有首領才具備交配的權力。
正因如此,我們在《猩球崛起》中,才只能看見凱撒有兒子,卻看不見科巴有兒子(知道科巴干嘛那么拼了吧)。
沒錯,王根基領導的人類,尚處于原始階段,與猩猩無異。
這就是我說,黃渤和庫布里克一樣,真正理解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精義的原因。
此刻,我們再重聽一遍這首曲子: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注意:如果是用手機外放打開,那么在這首曲子前二十秒,你幾乎無法聽見任何東西。
只有戴上耳機,把聲調至最大,你才能聽見微弱的電波音,以及仿佛從地球之外傳來的深沉轟鳴。
這段靜默,喻示著宇宙的某種神秘起源。
《2001太空漫游》
而,二十秒后的高潮音,則喻示著“宇宙大爆炸”,喻示著萬物的開端……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以抽象的音符,描繪一種波瀾壯闊的誕生、進化及演變。
庫布里克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引用這首曲子,當作《2001太空漫游》的主要配樂,并創作出這樣的情節——
影片開頭,宇宙之中有生命開始顯現;第一階段,原始人朝天空扔向一根骨頭;第二階段,骨頭變成太空飛船,原始人進化成為文明人;第三階段,文明人脫離了軀殼,進化成為神秘莫測的“超人”。
說白了——
庫布里克的電影,是講宇宙如何從無變成有,人類如何從原始人變成文明人最后再變成“超人”。
單從立意角度,《一出好戲》與《2001太空漫游》其實極為相近。
不信?
影片開場,海浪幾乎毀滅了一切,只留下一座未開墾的荒島,這不就是“宇宙的誕生”?
荒島上,王根基拿根破棍子,為眾人建立起基礎秩序,這不就是“原始人邁向文明的開端”?
要說王根基的形象,沒借鑒《2001太空漫游》,我是不會相信的。
王根基帶領眾人,擺脫了對饑餓的恐懼。
然而,王根基卻日益式微,張總(于和偉 飾)逐漸爬上高位。
張總是如何做到的?
“飽暖思淫欲,淫完搞文藝”這句俗話,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也是被印證了的。
比如,當食物數量能滿足人類需求時,人類就出現越來越多的貴族,去發展規矩、文化、道德、良知及羞恥心。
同樣地,當所有人采集歸來,在山洞中填飽了肚子,張總便瞅準時機,高舉文明的大旗,以精彩的演講拉走了半數人群。
畢竟,吃飽了飯,人就會需要文明。
發現沒?
《一出好戲》的創作者,不僅對個體心理學有研究,更精準刻畫了群體的盲從性。
拉到隊伍后,智商卓越的張總,很快就憑“馭人術”和“資本運作”,建立起一個國家的雛形。
這時,眾人終于邁向了第二階段:文明階段。
與“王”不同的是,張總更像一名“皇帝”。
(于和偉本人也曾演過秦始皇)
張總能獨坐上方,悠閑俯視勞苦眾生,是因他懂得給人類以文明的需要。
而,這卻并非最高級的群體操控法。
那,什么才是最高級的群體操控法?
這一點,只有“超人”懂得運用。
我所說的“超人”,并不是指漫畫里那位,而是指尼采提出的一種哲學概念。
尼采認為,既然猿人能進化成智人(現代人類),那么終有一日也會有智人進化成“超人”。
在尼采心中,這個“超人”,是人類物種最優秀的部分,能夠高踞于整個人類之上。
戰神拿破侖,被視為歷史上的“超人”雛形
那么,“超人”是如何誕生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指出:
正如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超人也不可能誕生于王宮貴族
要想進化成超人,必須歷經暴風雨的拍擊,歷經最殘酷環境的錘煉
必須體驗過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的感覺,才有希望達到超人的境界
這難道……不就是馬進?
在現代世界,馬進身份卑微。
在海上,在荒島上,馬進歷經暴風雨的拍擊,歷經最殘酷環境的錘煉。
王根基當政時,馬進遭王根基毒打;張總當政時,馬進先被張總欺騙,而后又遭張總的手下毒打。
好不容易中了六千萬,卻身陷與世隔絕的荒島,走投無路、山窮水盡。
兌獎期的最后一天,馬進仍在荒島上,饑腸轆轆、生命垂危。
忽然,天上降下無數只魚,給了馬進新的生機。
下“魚”的戲,是一出魔幻現實主義情節。
這段情節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救活馬進的命。
這段情節,更喻示著,馬進已經開始進化至“超人階段”。
到底何為“超人”?
尼采認為: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從痛苦中崛起
超人具有極大的權欲,企圖占有一切統治一切
超人傲視一切,是自由、自足且自私的統治者
在超人眼里,普通人就像動物一樣可以被操控
超人為人類立法,超人的意志和言論就是法律
歷經過最痛苦的折磨,馬進從痛苦中崛起。
他就像“超人”那樣,企圖主宰島上的一切。
他終于懂得了:
會造夢的人
便能控制局勢
運籌帷幄
此時的馬進,將眾人視為可以被操控的動物。
他找到一種用于主宰眾人的飼料,效果比“糧食”和“文明”更為強勁:
信仰。
正如拿破侖給部下以勛章、希特勒給人民以統治世界的向往……
馬進用激昂的演講,給了眾人一個叫“新大陸”的希望,即使他自己都不相信這個希望。
你們想見到光明嗎?
那就讓我們齊心協力
去尋找屬于我們的
新大陸!
一臺電燈泡,一份演講稿,一張無憑無據的口頭支票。
馬進就用這三樣東西,一躍成為新世界的主宰。
先別笑。
倘若熟讀歷史,我們會發現不少宗教的創始人,本質上與馬進其實無甚區別(為了避免引戰,本文不作列舉)。
而,即使沒有熟讀歷史,我們其實也能找到《一出好戲》的某些原型。
成為主宰后,馬進被眾人高舉,極為享受操控一切的快樂。
就在此時,馬進和王根基,發現了一個驚天事實——
原來,現代世界并未毀滅。
只需等待每隔十二天到來一次的大船,島上的眾人就可以回去。
可,好不容易逆襲的馬進,如何舍得重回屌絲生活?
馬進決定,要讓得知真相的王根基,變成一個“精神病”。
于是,王根基就真的成了一個“精神病”。
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一書中,認為定義精神病,屬于權力范疇,而非醫學范疇。
事實上,這世上太多定義,都屬于權力范疇。
電影《隱秘而偉大》中,金秀賢演的朝鮮特工,窮盡一生為祖國賣命,最后卻被“領袖”定義成叛國者……
沒錯,在當今現實世界,就有一座比電影還更荒誕的島嶼:朝鮮。
電影里,馬進告訴眾人,腳下小島就是人類的最后領地。
現實中,朝鮮告訴百姓,外面的世界統統都是人間煉獄。
這便是《一出好戲》。
看似胡編亂造,實則魔幻現實。
表面上裝瘋賣傻,骨子里暗藏玄機。
與徐崢寧浩的人間悲劇,和開心麻花的純粹喜劇都不相同——
在黃渤的電影里,充斥著心理學、人類學、哲學……
以至于,這部戲的格局,已經超出一些普通觀眾的理解能力。
不過,我依然希望每個人,都能去嘗試欣賞這部作品。
為什么?
雖然電影里,因受姍姍(舒淇 飾)圣母魅力的影響,馬進最終還是選擇懸崖勒馬,并與另一位黑化的“超人”小興(張藝興 飾)展開對抗。
可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經常沒有姍姍,沒有圣母。
“超人”也經常不會懸崖勒馬,不會放棄邪惡的權欲。
這時,我們唯有保持獨立思考和警惕,才能避免自己成為被“超人”操控的動物與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