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娃是趨勢
親自帶女兒這一年多我認識了很多年齡與我相仿的寶媽,并且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獨自帶孩子,于是這樣的人碰到一起無論提到任何話題都是一燃都爆,當然話題的主角兒都是孩子。
身邊90后寶媽居多,這一代人眼中的育兒方式方法與上一輩又大相徑庭,年輕寶媽獲取知識成本低渠道多,在此基礎上的學習和認知在逐步提升和改變,所以老一輩的經驗看似都有道理實則照辦愛聽的寶媽沒幾個。尤其在帶娃這方面,寶媽大都懂得孩子由父母帶的好,娃由爸媽帶的實際情況也越來越多。
媽媽帶娃有痛點
這并不是說我完全支持寶媽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相夫教子,我目前正在體驗一種似乎是全職帶娃卻一點不甘心放棄工作的混亂生活狀態,兩頭都想抓卻一頭都沒抓好。我固然認為每個人在什么年齡做什么事就是對的,這個時期我就該一心帶娃,但經過我最近的生活體驗,我覺得孩子需要的其實并非長時間的陪伴,而是高質量的陪伴。
作為一位媽媽,與孩子的相處也應有著一種"距離產生美"的尺度和標桿,所以帶孩子這事必須有幫手。前一段時間在得到諸葛越的《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專欄上的學習我記得諸葛越說,帶娃要學會組建團隊,不要一個人單打獨斗,今天拿出來重溫又有新的感悟。
若即若離有驚喜
最近孩子的一些表現和行為也讓我越來越相信這個組團帶娃的真理。往常我自己帶她,逢陰天下雨我偷懶不想動的時候,我們倆在家憋的一整天,無時無刻都是在憋孩子的壞情緒,相看兩不厭那是神話,稍有不慎她就能對我拳打腳踢,然后哼哼唧唧百無聊賴,堵住家門口表露出想出門看世界的極度渴望。
然而盡管條件允許情況下我每天帶她出門回家也從未見她在情緒上有大的波動。最近請來媽媽幫忙,卻被我無心插柳的練就好了離別的本領。由于我家房子無電梯媽媽腿腳不太方便,無法抱著孩子上下樓,每天吃過早飯我把他們送下樓,和她分別再見,她都欣然接受,和姥姥開心的去玩耍,到十一點半左右再下樓去接,接她時每次都激動無比,坐在小車里能一下子站起來,在走路的時候看到我接她會狂奔到我懷里求抱,離開我時的情緒是如此自然,再見到我時的開心像是一個個驚喜!
這種情況讓我倍感欣喜,我像是送她去幼兒園上學,她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目前她已經學會自己吃飯,尿尿和拉臭臭雖然火候還沒練到讓我放心的地步,但目前的表現是正中下懷,我一直有提早把她送幼兒園的打算。近期有個熱播節目《媽媽是超人》,霍思燕兒子嗯哼愛媽媽的表現,暖了眾多別個媽媽的心,而且霍思燕表示她要再晚一年把嗯哼送幼兒園,只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他。這一點上我持有懷疑態度。一些研究表明,重要的不是陪孩子的時長,而是質量。比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媽媽的陪伴時間和孩子未來的行為表現、情緒健康以及學業成績沒有關系,沒有關系,沒有關系!所以,霍思燕把嗯哼培養的如此優秀,絕不止是把嗯哼拴在身邊多陪伴一年就足夠的,而我也不再認為放棄太多全身心帶娃對娃就是真愛。
你長大,我成長
既然舍不得放棄發展自己,就必定要抽出時間精力打磨自己的成長,如此,游走在這樣兩件耗時耗力的事情上,自己鐵定沒有好狀態,比如壓力大、睡眠不足、壓抑和焦慮。這種負面情緒是很容易傳遞給孩子的,這些對孩子的發展反而是不利的。
我做不到讓孩子完全和我分離做一個留守兒童,但把孩子天天拴我身邊也讓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圍著孩子自己一事無成讓我越發郁悶,所以組團帶娃必要解決的不止是娃的成長問題,更是對一位媽媽的身心的解放。
要放手,要保持距離,更要高質量的陪伴,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中說,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保證有一段陪孩子的特殊時間,這段時間是你跟孩子一對一相處的時間。這時候家長不要太有目的性地教育、訓練孩子,而是要給孩子有溫度的愛,敏感地關注他的需求,表達對他的積極想法和感受。比如,家長可以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電腦,全心地跟孩子互動,讀書、聊天,或者玩玩具,也可以陪孩子出去走走。
全情投入還是順帶而為
媽媽是超人,媽媽豈能是真的超人!家庭賦予媽媽的職能實在很重,大包大攬只會讓媽媽和孩子之間缺乏新鮮的空氣,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不都是分離嗎?媽媽必須學會適當的放開和放手,彈性掌握與孩子的相處,給自己空間,也給孩子空間,教育孩子也只需"全情投入",不要"順帶而為"。
想想每次在家我都對著電腦,家里無論有沒有其他人,女兒都是百無聊賴的時不時沖到我身邊求抱抱。這種狀態還不如離開她,走出去,與她保持距離。距離產生的不僅是美,還有神秘,有驚喜,有更加快樂的心緒。
得到專欄精品課《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作者諸葛越。本科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博士,現在在一家美國視頻媒體公司Hulu,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研發中心總經理。是兩個男孩子的媽媽。老大在英國劍橋讀書,老二在上高中。著有《魔鬼老大,天使老二》一書。
讀了專欄以后做了個導圖匯總了一下七節課的內容,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