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難以改變的原因


一、意志與行動的關系

為什么人們不能依循自己的內心想法來管理自己?

為什么不能減肥成功,為什么不能戒煙成功,為什么不能看完一本書?

你是否認為失敗是由于自己的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呢?如果你真的這么想,那么我告訴你,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阻礙你改變人生的最大敵人。

人類的天性就有惰性,不承認自己的惰性而要依靠抽象的意志力來管理自己,一方面給自己帶來心理上莫大的痛苦,另一方面對于你實際改變,沒有任何幫助。

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不管你有多么堅強的意志力,如果沒有行動仍然不會產生任何結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聽到知識無用論的說法,因為知識也是抽象概念,無法把知識應用到行動中,就沒有任何改變。


二、科學行動管理術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行動分析學,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1960年代,美國政府和企業廣泛接受了這套理論,并形成了“行動科學管理術”。

核心理念是: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行動是受結果影響的。好的結果是好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壞的結果是壞的行動不斷重復帶來的。

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方法:行動科學管理術。其原理來自行動分析學。簡單的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

行動科學管理術所針對的內容必須都有科學依據,而且必須能夠用數值來進行衡量。也就是結果和行動都是明確可見的、可衡量的。而意志、性格、心態等含糊不清的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當我們說“那個人很努力”,“那個人很值得尊敬”的時候,究竟以什么為根據做出這種判斷的呢?是性格嗎?是態度嗎?都不是,是我們所能看到的行動。

一個人連續365天,每天寫文章,當我們知道這個行動和結果的時候,我們會說,他真努力,他的意志力真強。

也就是說,我們判斷的依據是他的行動,通過他的行動得出他是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繼而佩服他。


三、你之所以難以改變的原因

①行動是受結果影響的

想戒煙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意志薄弱所以戒不了煙。但是之所以人們會吸煙,是因為他們知道吸引可以帶來“心情舒暢、精神放松”等讓他們覺得舒適的感覺。如果一吸煙,就嗓子疼、難以呼吸、惡心嘔吐等糟糕的感覺的話,他們自然不會吸煙了。

但是我們也知道,吸煙可能導致肺癌等嚴重的疾病,很多人也是為了避免出現這些結果才想戒煙。

這些不好的結果,并不是立即產生的,而且,也不是必然產生的。與很久之后不確定的結果相比,能夠立即得到的結果,對人的行為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明知道吃甜品會增加體重卻仍然打算吃甜品,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增加體重是幾天之后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沒有增加的這么多。與之相比,美味的滿足感卻是立即而且確實能夠獲得的結果。

諾比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教授說過:“人類過于在意‘損失’,可能會舍棄獲得更大利益的機會而選擇眼前的利益”。他還指出,“人類在獲取利益的時候會規避風險,而在避免損失的時候卻甘愿冒險”。

對很多人來說,接受確定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痛苦,獲得確定的利益則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大部分股民多會采取“一直持有跌了的股票”和“立刻賣掉漲了的股票”的行為。

人類之所以不愿意接受確定的損失,是因為“不愿接受自己的失敗”。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收回的費用”,成為沉默成本。

假如你從20多歲的時候,就以結婚為目的開始跟男/女朋友交往,雖然后來你隱約覺得對方有很多你接受不了的思想和行為,直到5年后,你才認清他/她的真面目。你本應該盡快的和他/她分手,卻會因為“不想浪費之前交往的時間和感情”而猶豫不決難以做出分手的決定。

行動科學管理術引入ABC模型來解釋行動與結果的關系。前提條件A引發行為B,這是必要的,但只有A,無法使行為B多次重復。但有了好的結果C,人們就會自發的重復行為B。所以,意志(A)是靠不住的,關鍵還是靠行動(B)。

當我們需要改變時,首先需要區分目標行為是需要增加的不足行為,還是需要減少的過剩行為。

過剩行為:吸煙、暴飲暴食等應該減少的,屬于過剩行為。

不足行為:跑步和讀書,明知道應該做好,但就是做不到的情況。

如果是需要克服過剩行為,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消除產生目標行為的前提條件,二是使用替代行為,它能產生與過剩行為相同的結果,三是關注不行動帶來的好處,把它寫在紙上,反復閱讀。

如果是需要增加不足行為,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增加產生目標行為的前提條件,二是增加及時的自我獎勵。


②認知偏差

當我們面對某個事實時并不會馬上接受它。每個人都會通過心理上的“偏見”對事實進行過濾后才開始接受它。

比如有個人在我們面前摔倒,就算這個人只是不小心摔倒,但看到這一情景的人卻會根據偏見做出這樣的判斷:

“看他那樣子,一定是個醉漢把?”

“大概是在想煩心事不小心摔倒把?”

“是不是失戀了?”

不管哪一種判斷,都是偏見。都是有色眼鏡看人所產生的結果。但是,我們都沒有覺察到自己帶著名為“偏見”的有色眼鏡。

再比如,你的同學與你在街上擦肩而過但卻沒有打招呼。明明那個人只是沒有注意到你而已。但是你心里卻會有“他是不是討厭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他了?”的想法。

大腦中這些與現實不符的認知被稱之為認知偏差。導致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考方式:自動化思考,也叫做潛意識。

在我們的意識中,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會不斷產生與事情毫無關系的思考。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這些思考中,有些是清晰的,有些是模糊不清的。正是因為這種思考,使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從而陷入認知的誤區。

這種認知偏差, 常常會讓我們有“我被討厭了”“大家嘲笑我”“只是我運氣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會失敗”等念頭。這一切并非事實,但你卻堅信這些都是事實,結果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當你想要實現某種目標,應該把焦點放在行動上。只有行動起來,才會發現自己好的地方和壞的地方,以及應該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是需要通過行動來進行判斷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