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固執的堅信沒有問題是方法論解決不了的,如果一個方法論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用兩個,兩個不行那就三個。如果三個月前有人把《零秒思考》這本方法論書放在我面前,我一定欣喜若狂、如獲至寶。但今天,我會認真的審視這本書,它說的對嗎?它適合我嗎?
很多人覺得思考的終極目標就是“零秒思考”,無論什么事都能迅速做出反饋是一件特別厲害的技能。但盲目推崇“零秒思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我分享一個血與淚的故事給大家。有段時間我特別痛苦,跟人溝通特別不暢快。當我決定為此做出改變,并思考0.01秒之后。我認為是自己的邏輯能力出了問題,便開始學習不同的方法做訓練,比如MECE、高效提問、結構力思考(本質跟MECE差不多)等。這么做了一個月,同事們還是覺得我很難溝通,答非所問。我開始反思和復盤,一段高效對話的基礎是什么?如果問題不是出在我身上,如果邏輯能力不是癥結,那問題到底在哪里?這個反思的過程花費的時間遠大于0.01s。最終,解決方案很簡單,我只需要在對方表述完后問一句“你的意思是不是XXX”。是的,我們只是天真的以為對方已經正確理解了自己說話的前提。
雖然我認為“零秒思考”的適用性有待考證,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來梳理自己的思路,鍛煉自己對一些常規事情的反應能力。所以,方法論很多,本身沒有對錯。要看怎么去用,如何實踐。不過,切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