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學決策,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與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對教學實踐的預測、分析和反思,從而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案的動態過程。它是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普遍行為,也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傳統課堂中,面對復雜的教學情境,教師仰仗主觀經驗進行教學決策,難免出現不恰當的教學決策,導致無效教學。《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第23講數據與教學決策一文中提到,“信息環境下的教學會去的大量精確數據和信息,在緊湊的課堂時間中,教師必須快速根據數據、信息和面對的學生情況做出決策,并將它轉化成教學行為。”“整個課堂是在數據產出→決策→教學活動→數據產出→決策→教學活動循環中不斷前進。”
? ? ? ?書中提到基于數據的互動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得以實現,下面將結合三個課例感受數據的力量。
【教學片段一:前測了解知識基礎】《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愛猜謎語嗎?
師:現在老師給你一條直直的線,老師讓它翻轉上去。我發現通過前測,同學們提出了這些問題,主要有“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有什么作用”。問題就是學習的開始,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
師:通過前測,同學們一致認為這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外圍的圖形,對折起來是一模一樣的。
師:你能結合圖形說一說嗎?
生:蝴蝶沿著中間的線對折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張對折后發現左右兩邊完全吻合。
師:所以對折后,左右兩邊的形狀、大小是一模一樣的。
賞析:課前,學生使用問卷星進行前測,預先收集了學生對于軸對稱的了解及疑惑,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基礎,確定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而后的教學鄭老師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通過多個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練習驗證中開展積極的思考,促進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內化。
【教學片段二:中測突出教學重點】《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師:像這樣垂下來的線,算不算垂線?
(學生使用反饋器作答,教師兩個選項中隨機挑選一名學生說明原因。)
生1:垂下來的有可能就是兩條直線。
師:那算互相垂直嗎?
生1:算。
生2:因為他們沒有相交,沒有碰到。
師:你覺得互相垂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垂足/有直角。
師:這有垂足和直角嗎?(學生上臺指著圖說一說)
生:沒有。
師:他看錯了,以為我們講的上面這幅圖。那現在有沒有人覺得他們是互相垂直的了?沒有。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沒有直角。
師:現在我們知道它們不是垂直的。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答一下第②個問題,垂直是不是相交的一種呢?A.垂直一定相交;B.有時候會相交,有時候不相交;C. 垂直不會相交
(學生使用反饋器做出選擇A:最多,B:第二 C:D:1人)
師:大家最大的問題會不會有垂直但不相交的畫法呢?現在給你們2’30”時間,小組內畫一畫,看看有沒有垂直但不相交的畫法。
師:第二組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素材,他們有兩把筆,擺出了這樣的圖形,你覺得它算不算垂直?
生1:我覺得它算,因為直線是一個延長的,所以延長之后就是垂直的。
生2:我覺得不算,因為要是上面的線拉長的話,就是垂足了,肯定不是垂直的,如果無限延
師:我怎么知道兩條直線不是互相垂直的。
生:沒有垂足的。
師:那也就是沒有直角的,他們是模擬了一種情況,延長了能夠垂直的。但他們想說明即便分得這么開,
生:他們延長后也會成直角。
師:所以是不是垂直。雖然一開始沒有碰在一起,但是是可以延長的,所以是垂直。所以現在能擺出垂直但不相交的畫法。那也就是說所有的垂直都是相交中的一種。如果我們用圖形來記錄,我們可以把垂直寫在相交的里面。它表示的含義是什么?
生:它表示的含義是垂直是相交的一種。
師:相交的特殊形態就是垂直。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要么平行,要么相交,而且我們發現相交有一種特殊情況叫做垂直。
賞析:林老師使用IRS反饋器更準確、及時、真實、高效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根據數據情況,采用隨機挑人、小組合作等方式驗證、辨析垂直,突出垂直的要素就是相交和成直角。IRS反饋器的使用、大屏直觀呈現小組討論結果實現了基于數據的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媒體的互動,起到了突出重點的作用。
【教學片段三:二次作答突破難點】《條形統計圖》
師:請看四年4班的老師把學生身高按照一定的范圍分組,小明的身高從高到矮排第4名,你認為小明在第幾組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題、讀圖,老師給你們3分鐘的時間,先獨立思考一下。
(隨機挑人)
生:我認為他在第2組。(標注A)
師;還有不同想法嗎?
生:我認為在第4組。(標注B)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認為在第5組。(標注C)
師:還有嗎?沒有了,那到底是第幾組呢?老師想知道全班同學的想法,現在請你們使用反饋器,作出選擇。我們看一下作答情況。(選擇B第4組的同學最多A:10人,B:37人,C:6人,E:1人)
師:我們接下來就進行3分鐘的小組討論,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同學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并聽取部分小組意見。)
(隨機挑人回答)
生:應該是C。因為一個格子表示2個人,兩個格子表示4個人,從高到矮的話,就是第4名在150cm這里的第四個人。
師:你能當小老師上來畫一畫,說一說嗎?你剛才說得很好。
生:這兩個人,這里就是4人,第4名就是4個人里的第四名。
師:這是他的想法,有沒有補充。
生:他一直認為是A。因為150以上就一直表示1個人,第二列就是第二名,所以第四名就是A。
生:我認為是B。因為這張條形統計圖告訴我們這一格不就表示一個人嗎?1、2、3、4,小明或許在這里。
師:這是他的想法,有沒有不同意見,有沒有反駁?
生:這里寫著0-2,所以這里一個格子表示2個人。
師:看到沒有,這位同學關注到了縱軸,這里的一格代表2,我們剛剛學習的一格代表幾啊?而這一副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所以150以上的就是4人,我們把數據標上去,現在你認為小明應該在第幾組呢?
全班:第五組。
師:請同學們拿出反饋器,我們再作答一次。(只有一位同學選擇B,其他同學均選擇C)
賞析:該教學片段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后設計的練習環節,教師通過使用IRS反饋器收集學生作答情況,發現不到20%的學生作答正確。為了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3分鐘小組討論,而后隨機挑人分享組內交流成果。學生匯報時發現大部分孩子仍存在錯誤,此時教師介入講解。講解后,學生使用IRS反饋器進行二次作答,最后結果呈現只有一位學生作答錯誤。反觀該教學片段,當學生正確率不到20%時,教師采用了小組討論的方式并不能解決該難點,反而讓學生更加混亂、無從下手。教師隨即介入重點講解、分析,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思考的方向,突破的難點。這一現象也預示著我們,信息融合下的教學,教師是否能準確分析、利用數據調整教學策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 ? ? ? 正如王博士所說:未來教師的一項重要能力是“數據的感知能力”。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數據素養,才能更好的利用數據進行教學決策。不過“數據的感知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期待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提升我的“數據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