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半句六月寒”。
對大人來說是如此,對孩子來講亦是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對孩子有著絕對的影響力,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會成為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種子,深深地影響他的一生。
日本作家佐藤愛子小時候并不怎么愛好文學,幾乎從來不讀小說。在27歲前,她與文學沒有任何緣分。她之所以對文學產生興趣,完全源于她父親一次看了她寫的信后說的“這孩子寫的東西真好”。佐藤愛子在書中回憶道:“這句話成了我的支柱。”
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當人的能力被認可后,就會產生加以發揮的心理。特別是當他的能力被其信仰的人認可以后,效果會更好。因此,為了讓孩子積極做事,給與否定還不如加以賞識。老師只要暗示“你的腦子很聰明”,孩子就會不斷地發奮進取。
曾聽一位教育家說過“老師教育孩子的最基本方式,就是與孩子的談話。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都是在和教師的說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然而讓許多老師頭疼的是,我們苦口婆心、煞費苦心的付出,孩子們卻不以為然,有時還會視老師的諄諄教導為嘮叨,甚至拒絕和老師溝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老師的說話方式存在問題?
通常,我們把大部分原因推給孩子,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其實不然,孩子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恰恰有時恰恰出在我們的說話方式上。首先,在態度上。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說話態度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常常漫不經心,脫口而出。其次,在方法上。和孩子談話僅憑滿腹關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掌握說話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只有深刻思考、選擇適合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我們的話才能達到良好效果,才會成為促進孩子成長成才的“金玉良言”。
下面是我在閱讀《怎樣對孩子說話最有效》一書過程中感覺比較好的幾點建議,借今天這個機會同大家分享一下。
1、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一定要考慮對方的個性。
和孩子交流也是一樣,只有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教育才能成功。對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孩子說話,也要注意用不同的技巧。
2、交談的內容不應僅僅局限在教育上,而應內容廣泛,可以無話不談。
比如談談他的興趣、愛好、過去的經歷、家庭基本情況、他的好朋友等,甚至也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早晨吃的什么早飯,周六周日都去哪玩了,感覺怎么樣之類的話題,讓孩子感覺師生之間有種親切感。
3、慎用孩子最討厭的幾句話。
某雜志曾在全國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了一項調查。該調查在給老師的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跟孩子交談時,您最愛說的三句話是什么?”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來自不同地區的老師們竟不約而同地在調查問卷上選擇了這樣的三句話“聽話!”“好好學習!”“講多少遍了,你怎么還不會呢?”。其中,這些帶有強烈貶損意味的話語也大都是孩子最不愛聽的,不知刺傷了多少孩子的心。其實,孩子們每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平的評價。這也說明了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激烈。
當然,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將來。但由于孩子之間存在著先天認知上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老師的標桿不要永遠超過孩子的水平,否則會使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成就感,而應回歸教育的本質——使每個孩子都樂在其中,學有所成。
4、平等是與孩子溝通的前提。
平等是與孩子溝通的前提。只有對孩子一視同仁才能被孩子接受;只有對孩子平等對待,才會被孩子認可。只有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溝通才能順利進行。平等交流的基本呈現形式是我們是否可以蹲下來與孩子說話,雖然這只是一種方式問題,但這微小的細節卻能反映出老師對孩子是否真誠,是否把孩子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5、慎用“成人主義”式思維方式與孩子說話。
有些老師,常拿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做到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高度,教育專家把這種行為和思維方式稱之為“成人主義”。“成人主義”的老師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思考、理解和行動,這對孩子來說不僅難以做到,而且也不公平。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老師長期這樣要求孩子,而孩子總是做不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敵對情趣和反抗。
比如,有成人主義傾向的老師總是這樣問孩子:“你怎么總是這樣?”“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你還……”相反,如果老師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抱著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換看法,就應該這樣說:“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情是怎樣理解的?”“來,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老師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談話,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們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立性,這樣有利于啟發他們運用自己的思考與能力去探究。
6、與孩子談話,內容一定要具體。
與孩子談話,內容一定要具體,如果過于空洞,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比如在學習這個問題上,孩子聽到老師說“認真點”這個詞語的時候,真正能夠明白怎么認真學習,真正認真去學習的人鳳毛麟角。久而久之,學生對“認真”這個詞語逐漸麻木了,縱使你強調千遍萬遍不會起到絲毫的效果。所以,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細致、科學、具體地給孩子講解什么是認真,怎樣做到認真二字,正如譚校長所講的要將“安全”二字具體化一樣。
7、掌握一門易于孩子接受的語言藝術。
如掌握必要的幽默藝術,在課堂氣氛不是很好或大家學習較累的時候調節一下。
8、低聲細語地和孩子溝通交流。
在日常教學中,一些老師發現孩子有過錯時常常不問緣由地大聲呵斥、責罵,甚至大發雷霆。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而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學學如何 “悄悄”教育。孩子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控能力較差,情緒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高聲呵斥會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襲擊而驚慌失措,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以致引起反感,根本聽不進老師的話,那更談不上教育效果了。有時,高聲訓斥雖然能暫時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言行,但孩子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會產生對立情緒,引發孩子的沉默、固執等對抗方式,甚至養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壞習慣。從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角度出發,用“低聲細語”式的悄悄對話方式教育孩子效果會更好。
9、贊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激勵,孩子就不能生存。”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兩點:其一,要細心觀察,贊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可以使孩子逐步樹立人生的自信,從而走出卓越的人生。一位狀元媽媽在談教育孩子成功經驗時曾提到她常用“只要你感覺今天比昨天強就好”來提醒孩子。在班級管理中,我班也確立了“點點滴滴學做人,時時刻刻求進步”的班訓,將學做一名人格完整的人作為首要目標,途徑正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不論你在哪一方面取得進步都是值得肯定、夸獎的。但夸獎不是隨意的,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還應做到表揚要具體、及時、真誠。
10、不要對孩子說風涼話、潑冷水、嘲笑孩子。
一個人的前途是很難預料的。今天有許多企業家在三十年或二十年前,還是農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學或中學時也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一個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可能不善讀書,但可能精于經營。何況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還長!
一個人不管現在是多么平淡無奇的人,只要對將來抱著“前途大有可為”的希望,就會激起無窮的力量。這也就是俗話所講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話說絕了!”
11、最好站在孩子的立場說話。
12、在交流過程中不妨用一點暗示。
在有效說服孩子之前,如果老師能做到以身作則,在行為上能給孩子一點暗示,那對于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在體態語言暗示的同時,若能再以動作輔助,更容易使事情生動化、形象化,能使孩子感動,是他們的行動更加積極化。
“握握手”就是一種輔以動作的獎勵手段。從形態加以分類,它屬于態度親切的暗示方式。另外,一邊摸孩子的頭,一邊糾正孩子的錯誤往往為他帶來一種受到依賴者關愛的喜悅,從而聽從你的話。還有,“拍肩膀”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和父母相契的真實感——老師的手仿佛一條管道,愛和關懷借此流到孩子身上。同時,由于孩子肩頭承受的重量,也使他們心田深處留下印象,仿佛老師的手一直停在他們的肩頭上。不過,這種方式最好不要在公共場合使用,尤其是對于出現過問題的孩子。同時,這種暗示方法的時效性非常重要,不要不經意地錯過時機。
14、掌握說服教育的藝術手段
(1)情景教育法
孩子出現錯誤言行,應當場指出,尤其對于幼小的孩子更應如此。也可利用周圍的人和事進行教育。
(2)事例教育法
道理固然要講,但由于孩子思維能力低,講道理不宜過多,也不要急于告訴孩子為什么,應主要講清楚應該怎么做,因為他們模仿能力強,這樣更利于孩子接受。
(3)運用“阿倫森效應”法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基本概念——“阿倫森效應”,其意思是:人們總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
(4)拆屋技巧
魯迅先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墻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孩子在判斷食物時,總會有意無意地進行相互比較。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接收某件事情,不妨用另一件更難的事情做反襯,處于趨利避害、兩難當中取其易的本能,孩子就會痛快接受想讓他接受的事。
老師們,與孩子們交流、溝通是一門藝術,我們只有很好的掌握這門藝術的基本規律,從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學會一些交流溝通的技巧,再加上實踐中的經驗,我們就一定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