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一個下雪天,一個人,開著燈,坐在書房里。
有些迷茫,又隱隱地有些期待,似乎寫作最終會指引我找到想要的答案。
有句話說,越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就越不容易被自己困擾。我想我現在困惑的緣由大抵如此吧。這一周我基本對工作放任自流,按部就班完成手上的事,并未有任何突破和成長。之所以行動上的不作為,源于吾先生一句話所灌輸的理念,他對我工作上完全無要求,只希望我能多讀一些書、豐富業余愛好,有點文藝,同時兼顧家庭,熟練于廚藝和整理術,這就是他對女朋友或者妻子的全部要求。因為對他的愛和崇拜以及潛意識追求安穩,我對自己工作的定位變成了不主動爭取也不逃避,所以我錯過了一次出差的機會。行動的懈怠源于思想上的輕視,對工作的其他方面,我也采取了類似的態度,正所謂不進則退,工作越發不容易獲得成就感,樂趣也越來越少。
想起以前自己發布過的一條狀態:打牌就像談戀愛、太認真容易傷心、不認真沒樂趣?,F在發現工作也是如此。對于工作僅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或者說是好好生活的工具,我越來越不敢茍同,工作占據了一天里大部分時間,比如我早上6:30的鬧鐘,晚上下班回家已是7點鐘。毫不夸張的說,上班時是否充實快樂直接決定了我一天的生活狀態。所以我不能采取一種得過且過、隨遇而安的態度。
有時會想起以前的同學,朋友,不管別人如何積極學習,自己始終氣定神閑,雷打不動,該看劇看劇、該娛樂娛樂,自己就做不到和別人一樣。最近也在想,這是不是和兒時原生家庭的環境有關,大人時時向小孩傳遞生活艱難、物質艱辛,你需要時時刻刻保持上進、依靠知識來改變現狀的理念,所以久而久之,一旦長時間的懈怠和娛樂本能地心里就會滋生出愧疚的情緒,漸漸地這種理念演變為一個人的價值觀,到工作以后依然保持了類似的習慣。而那些看起來隨遇而安,節奏悠閑的人是否原生家庭在兒時并未給自己太多壓力,孩子觀察到的父母的工作節奏也很閑散,所以久而久之對持續學習的需求并沒有那么強烈。當然這只我自己的推理,不一定成立。我想說明的是,當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投入越少、成就也越少的時候,我很慌亂,甚至說有些悲觀(顯然我不屬于后者)我害怕自己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我很明確自己不是那種對周圍人進步、自己原地不動依舊能保持心態平和的人。
所以我需要合理規劃,打起精神,保持輕度壓力的狀態,工作占據了很多時間,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只是謀生的工具。
想清楚這些,也相當于了解了我對自己工作的定位。我需要不斷進步和成長,這是我工作、甚至生活快樂的重要前提。
與此同時,我需要保持心情上的相對放松,在面對不確定、不如意時,不要過度悲觀,相信自己。同時也尊重個體差異,接受會有人做的比我好。我只需要與昨天的自己做比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