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才看的。在圖書館期末復習累了,想隨便找本書來看看,就當休息會兒,結果走到書架掃描一下,突然發現了《一個人的朝圣》,翻開簡介和目錄瀏覽會兒,覺得這應該是一本好書。于是,拿到座位上坐下來,馬不停蹄的開始看,看著看著差點忘記復習。書中描寫不僅精彩,更讓人接受到心靈的洗禮。
哈羅德是是生活中的弱著,被巨大的孤獨和失敗壓制著。他是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更為可悲的是,他跟自己的妻子貌似生活平靜,實則疏離,日復一日。退休之后,他常常閉門不出,生活跌進低谷。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出現了轉折,因為一封信。
一個周二的早晨,他接到一封信,來自他20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奎妮。信中老友說,自己身患癌癥,特意寫信告別。看完信之后,哈羅德決定寫信回復,在寄出的路上,他越走越遠。最后他遇到一個加油站的女孩,在女孩的關于信仰的提示下,他決定走路去看奎妮。他有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下去。
就是在這樣的信念下,他直接上路了,沒有任何的準備,家都沒回,甚至連手機都沒帶,也許他害怕回去了再也沒有出來的勇氣。在行走的旅途中,他經歷身體的不適,見過很多人,經歷很多的事情,聽過別人的故事,也多次告訴別人自己此行的目的。幫助他的很多人,都讓他感到暖心,被未婚夫拋棄的醫生女孩,騎自行車的母親等。同時伴隨他旅途的還有,他六十年來的回憶,斷斷續續,行走的過程中,前半生的記憶不斷浮現。追隨他的旅途,我們不僅能夠欣賞沿途的風景,更是不斷了解了主人公的前半生。
哈羅德的童年是不幸的,十三歲時母親離開了他,而他的父親自從軍隊回來后,整天抽煙酗酒,不問世事。在他的母親離家之后,他的父親更加放縱,常常帶形形色色的阿姨回家。十六歲的時候,他又被自己的父親趕出了家門。可以說他的童年是在悲痛、不幸之中度過的。
我想他唯一的幸運,也許是遇到了一個自己全心全意愛的人莫琳,并且生了一個兒子戴維。可是幸運之神并沒有一直眷顧他,他們夫妻已經疏離20多年,雖住在一起,卻形同陌生人,見面連話都不想說。兒子的離去,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莫琳將兒子的自殺怪在他的頭上,大吵大鬧幾次,他們的關系自此跌落至冰點。
他做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沒有升遷,退休也沒有歡送會,他只有一個朋友奎妮。最后唯一的朋友也因為替他背黑鍋,而被工廠開除,他就這樣帶著童年的傷痛,家庭的不幸,對朋友的愧疚活了六十年。
就是這樣的他,在花甲之年竟然說走就走,毫無準備就上路,讓人感到心疼。越看下去越覺得他是那樣的孤獨、敏感、懦弱。一個人行走,盡量避開人多的地方,不想與任何一個人說話。后期有人加入進來,他會在意每一個人的說法,會認真考慮每一個人的感受。可是勇敢說走就走的他,也有懦弱的時候,中途好幾次想放棄。
最后,他歷時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了整個英格蘭。我想,這段旅程早已不僅僅是去看奎妮,更是哈羅德的自我救贖,自我發現之路。不斷的行走過程中,他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莫琳,重新認識過去,重新認識生活。
讀著讀著想起自己暑假的愛中行走,那段時間覺得很壓抑,迷茫,找不到方向。后來經過半個月的魔鬼訓練,順利通過篩選,參加了為期18天的愛中行走。經過18天下來,思考很多,不在那么浮躁,對自己的認識也加深了。今天打開微博看到一個暖心的故事,看著看著自己哭了。一個女孩發微信說自己不想過下去了,這可能是最后一次發微博。網友們看到后,紛紛留言。有的說生活雖艱難,堅強下去;有的邀請女孩到東北滑雪;有的邀請女孩去成都吃火鍋;有的要做好吃的給女孩吃……幸運的是,最后,在網友、警察、朋友的幫助下,成功找到女孩,平安無事。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哈羅德,也可能是他的一部分,獨自徘徊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孤獨、害怕、絕望。但只要我們相信,勇敢的走下去,就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