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家鄉人情重的緣故,總覺得這禮金已經成線性函數的遞增。若干年前我姐姐們的同事結婚還是2百起,到我們這一檔已經望而卻步。
本人,理工碩士,在讀生,這個故事,可能不那么歡喜。
三月份的時候,一高中男同學突然把我們幾個人拉到一個討論組里,并放了一些結婚照和說明,然后,邀請我們五一的時候去他的婚禮。
“2016年5月1日,是我和妹子的婚禮,現誠邀大家來參加我們的婚禮?!?/p>
“妹子不錯啊!”
“有福了?!?/p>
“你現在怎么這么胖?!?/p>
“恭喜恭喜!”
討論組里都在肆無忌憚的調侃和祝福著,沒有人說要去或者不去,大概是因為大家都無法保證那天有沒有事,能不能到現場。
我估計那時我可能會在實習,到不了婚禮現場。就發了一句
“可能去不了?!?/p>
“嗯,不來也沒關系的。”—新郎
但是接到這個消息,我糾結的是不去,大概要包多少錢。
我知道很多人說同學婚禮禮金主要看三個方面:1:你們大概熟到什么程度;2:大家出多少,自己跟著出多少;3:經濟有多少,想出多少就出多少。
我一一回答:
高中三年說的話加起來不超過10句,唯一的一次還有印象的交集是我好朋友到我家給我過生日,叫上了新郎,看到結婚照,第一時間沒想起來是誰;
高中還在讀書表示沒有幾個,工作的童鞋們講究禮尚往來,讀書的連禮都沒有,怎么往來?
每個月幾百塊的生活費,表示吃飯都不夠,買水果的錢也靠著導師和爸媽偶爾的贊助,
原本這些日子都在接公司的面試,裝做很忙忘記了的樣子。閨蜜一個電話撥來:
“干嘛哩”
“實驗室”
“那件事考慮的怎么樣,準備包多少?”
“你不說我都快忘記了,沒準備,你哩?!?/p>
“六百左右吧?!?/p>
“沒必要吧,這么多。”
“我上次一個大學同學,我都包了五百,這次包少了不像話哎?!?/p>
“好吧,我沒準備包,當作不知道?!?/p>
“啊。”
“沒得包。”
。。。。。。
可能工作穩定的童鞋們實在是看不上這幾百塊,但是對于即將去都市實習的孩子,或許可以體會能不能熬過這一個夏天還是個未知數。一直特別討厭用金錢去比較人生,友情和愛情,似乎我們有意無意都逃不掉被比較,被選擇的命運。漸漸長大,很多朋友和我們漸行漸遠,而社會這個主宰,似乎約定了用金錢衡量朋友的關系和利益。在沒有力氣改變時,尊重這個規則,感謝貧窮時還相依相伴的朋友。
可是,青年,請偶爾想起我們互相欣賞是因為那邊山路下的草叢,不是口袋里的那張銀行卡。
那么,騷年,如果有一天,我們在城市相遇,請一起去喝coffe.
所以,年輕的我們,去跑,去追吧。回憶在回憶時最美。
新郎,祝福你。愿你有美好的生活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