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東野圭吾的《信》講述了一個因為哥哥沖動殺了人,一直活在“殺人犯的弟弟”的陰影下的年輕人的成長歷程,和他面對這種“歧視”的做法。
對于翻譯文學來講,我并不喜歡寫感想。因為翻譯過來的東西往往帶有譯者主觀傾向。雖然是翻譯過來的,可一物一景,一言一句都有很濃厚的日本氣息。我不知道日本人是如何評價這部作品的,據說獲得了直木獎,可能和中國的茅獎一樣,作品不需要有多么多么深刻,華麗。只要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定的時代特征,或者一類人的生活就是好的作品。《信》就是這么一部作品。
《信》反映了因家人犯罪而受到“歧視”的一類人,不僅是在日本有這樣的現象我想在每個國家都有。乍一看《信》貌似全是負能量,主人公直貴如何在酒吧在工廠在樂隊等地方受到不同的待遇,他不得不隱姓埋名,不得不和哥哥斷絕聯系,甚至恨自己的哥哥,可是總是甩也甩不掉。但其實不盡如此,如果我們不把目光放在直貴的身上,不難發現,在他的周圍,有班主任的幫助,有工友的激勵,有由實子的支持,有社長的教導。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社會的關懷?可以說東野圭吾是把對比用于無形之中了。
作品悄無聲息地把我們引入了武島這個角色中去,而讓人們忽視了他的周圍。我們之所以會跟著直貴走,是因為直貴的想法是大多數人遇到這種事情時候的想法。然而故事當然不會只是這樣,直貴在由實子被搶包那件事中態度發生了轉變,去了哥哥一直讓自己去,而自己沒有勇氣去的受害者的家里,同時也同意了去千葉監獄演出的邀請。那是哥哥被關的地方,可是自己卻幾乎沒有去過,最后作品在歌聲中戛然而止。
我是為了看推理小說才看的東野圭吾,可是沒想到《信》和之前看的《解憂雜貨店》居然都不是推理小說,但是東野圭吾對故事發展的把控能力很好,《信》這部作品差不多就是在平鋪直敘,可是讀了就想讀完。《解憂雜貨店》通過幾個年輕人作案逃跑后為別人解憂,浪矢老人的故事以及來信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為線索,一步一步引人入勝,也可謂是很不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