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陪女兒背誦考研政治時背到這句,我覺得總結的真到位!
記得我讀高中時這道題的答案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漠然回首,幾十年過去了,社會發展,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為什么現在我們過上了那時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但是就個人來講,并不比人生中的某個窮困、甚至時負債的時間段更快樂、更幸福一些呢?
記得十一歲時我攢了一年攢到一毛七分錢,跟小伙伴們一起去趕年集,花一毛六買了一本《孫悟空大鬧無底洞》的小人書,一分錢買了三顆小糖瓜,然后,看著集市上琳瑯滿目的頭花、糖人、新衣服、新圍巾,忍者饑餓聞著不時飄來的肴兔肉、炸油條的香味,在大集上轉啊轉,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一分錢,轉多久,也不會再得到更多想要的東西,但是就是不想離開,因為眼前明明有那么多好東西,我都沒有得到過,沒有嘗過、用過,沒有享受過!我想多看看,多聞聞,多幻想一下······
這多像我的人生?五十歲的年齡,不算太老,也已經不算年輕。生活不算大富大貴,但也是吃喝不愁,活得知足,但并不快樂。有時候因為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情心煩意亂甚至百無聊賴,懷疑人生時,我真真切切到感受到自己的不甘心,這個世界上那么多美好的風景我都沒有看過,那么多好吃的我都沒有吃過,那么多有價值的事我都沒有做過,那么的成功的喜悅我都沒有感受過,如果我的人生就此退場,我不甘心啊!
剛剛讀了畢淑敏的《非洲三萬里》,講述的是她花費幾十萬巨資,坐非洲之傲列車環游非洲的所見所得。特別的羨慕,有一點我是確信的,那就是我內心最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想走的更遠,看的跟多。像畢淑敏說的:時刻想著攢錢,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她去了埃及、非洲、環游了地球······我也想攢錢,哪怕先窮游中國,但是我掙扎了多年,發現自己連養活自己都需要剝削別人的剩余價值。
我總結了自己今生的主要矛盾:對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自身無能、怯懦、輕言放棄的性格特點之間的矛盾。
就在剛才,我跟女兒說了上面的話,女兒說:“幾十年的時間是很強大的,你看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都可以在幾十年從落后到發展,你也是有無限可能的,你就當前幾年是處于清末,過了一段“閉關鎖國”日子,從現在開始努力,堅持到2050年,我們國家實現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都實現了,你還能太差嗎?”
好吧,一切交給時間,交給天命,交給時代的洪流,更要交給自己內心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