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尋財富機會,只靠分析能力。
2、開始深刻地對待“積蓄”這個行為;開始認真篩選必要的消費;開始認真投資自己(其實主要是時間與注意力);開始真正全方位關注自己的成長,因為不成長,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滿意的現狀;開始認真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對的,而不是上來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類的念頭;開始了解思考質量的價值,于是不斷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磨練自己的思考模式。
3、從今天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積蓄吧。別只盯著那數字,要學會用比例思考,要學會關注差異。
你的第一個小目標,是先邁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辦法進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
你要尊重那些排在你前面的人的財富與你的財富之間的差異,知道那些差異不是用錢的數值衡量的,而是用彌補那個差異所需要的時間衡量的……
4、于是你會明白那差異的巨大,你也就有了正確的壓力與動力,去提高你單位時間的產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縮短彌補那差異的時間-賺錢太慢、效用減半,等到老了才開始有錢,其實并不美好!
5、你每天說出去的話,表達的觀點,看似是針對外界,但實際上你才是被影響最深的那個人。
我們之所以一直在強調“元認知能力”,就是因為它能夠不停地監視你,讓你一直保持警惕性。一旦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混入你的腦子里,它就會發出警報,杜絕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進一步打擾你的思維。
6、“接受現實”是改變現實的第一步。
7、如果你真的想明白,就會發現對方是否了不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向他學習,把他身上精華的部分提取到自己身上,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8、比起“財富”,我們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自由”上。有錢不一定能夠讓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有錢可以最大限度保證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在我看來,這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你有了拒絕的權利,就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進而能夠實現更多的自由。
9、多數人選擇“找借口”,而少數人選擇了“找方法”。最后的結果,其實已經在最初選擇的時候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10、全情投入于正在做的事。
那些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的“有錢人”多半都有這種做事投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11、觀察、分析、做出判斷。不光是投資理財,這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小到過馬路、大到人生的抉擇,歸根到底需要的就是我們不停地分析和抉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用幾周的時間,討論剛需,討論避險,討論專業技能,討論看傻瓜冒險。其實這些都是隱藏在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學習機會。
善于觀察總結的人,很多時候并不需要自己去試錯,就能獲得很多經驗。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有錢人”,無一不是帶有這種屬性的人。
當然,這不代表他們不會實踐,只不過他們不會做無謂的試錯。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克服對于“有錢”的偏見,積極向他們學習的地方。
12、當你覺得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不想做又在找各種借口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
先去做,然后去合理化它;
一旦你開始做這件事,你就會發現自己會不斷去合理化它,進而督促自己完成它。
13、要工作就拼命工作,要放松就拼命放松,不讓自己處于中間狀態。
14、不要因為看見別人的財富,就感到不舒服,要知道那只是內在差距的外在體現而已。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這種差距磨平。
15、“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這句話說的也許沒有錯,但你的做法卻是有問題的。你只接受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卻忽略了后半部分。換句話說,你只找了有利于自己的意思,而忽略了那些辛苦的部分。
這可能也是大部分人最終沒有掙到錢的原因。
就像有些人是為了花錢而賺錢,而另一部分人是為了賺錢而花錢一樣。看起來大家都遵循類似的道理,但最后做出的事情卻截然不同。
所以當我們聽到某句至理名言的時候,應該要足夠清醒,分清楚哪些是前提,而哪些才是重點。不然就會很容易掉入“自以為是”的坑里。
16、少數人會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回顧自己還可以在哪方面做一些提升。他們會發脾氣吐槽嗎?也許吧,不過他們知道這不是重點,更不是終點,如果沒有在這次失敗中吸取足夠的教訓,他們是不會讓它就這么過去的。
17、不要看“有錢人”的不當行為,而要去思考他賺錢的能力,別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但我們應該有能力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為了賭氣,就無視了他人身上的優點。
18、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能夠賺到很多錢,我們大致能夠認為,他們同樣為別人創造了那么多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我會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成長上。只有你真正成長起來,并且把自己積累的專業知識發揮出來,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你才真的有可能最終實現財富自由。所以,當你看到“有錢人”的時候,不妨想一下:他為其他人創造了什么樣的價值呢?多去思考,你自然就能得到答案。
19、看到了差距,就相當于看到了目標,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合理規劃自己的路徑,朝著縮小差距的方向努力。
20、吐槽抱怨,嫉妒憤恨,這些都是我們的某種本能,不論你愿不愿意承認,它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各種技能,戰勝天性的過程。當我們展現這些天性的時候,我們會自然將它“合理化”。所以,那些在你看來不順眼的事情,就會越來越不順眼。
如何克服這樣的本能呢?其實方法不復雜,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對我的成長也沒有幫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做。做著做著,你就會自然去“合理化”它,進而督促自己把它完成。
有一些不美麗的天性沒關系,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它們。
21、人總是習慣去做簡單的事,而回避困難的,相比于“找借口”這么簡單的事,“找方法”就顯得無比困難了。
但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在這一次選擇中產生的。對于你來說,生活中真正的剛需到底是“找借口”還是“找方法”,將極大程度影響你的未來。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事情一定有解決方法,但做不好事情一定有對應的借口。你愿不愿意放棄部分的安全感,試著去找一下方法,將是你成長的最關鍵因素。
22、你看那些“有錢人”,幾乎都是善于觀察的人。很多時候,他們并不需要自己去試錯。看著傻瓜如何冒險,從中汲取經驗就可以了。
當然,他們也會去實踐,只不過他們會躲避明顯的坑,達成目標的效率就相對高很多。
23、看到了別人的財富,要想到這只是內在差距的外在體現而已,試著去學習對方的優點,從內到外不斷磨平差距,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地方。
24、認真面對現實的人,即便是“難受”,也是“正確的難受”,因為那個“難受”會促使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此同時,大腦不斷被塑造成一個更適合尋找機會,積累財富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