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8(原創)
《活著》最近幾年非常暢銷,很多人都推薦讀讀這本書,很多人都在讀這本書。不但國內,國外也有很多人再讀。余華曾寫過多種版本的自序,有韓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麥田新版自序。
有人開玩笑的說余華靠《活著》活著。
當然一本書能夠爆款 自然有它的道理。我的上一篇讀《活著》的感受是從自序中得到的。這一篇依然是從自序中收到的啟發。
自序中余華說,他是在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而獲得靈感寫就了《活著》。作為一個寫作者,靈感來了,下筆如有神助,觀點、思想、金句頻出,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怎樣才能獲得靈感呢?從生活中來,從自己的內心中來。一首歌、一句話或者一陣風都能激發人的靈感,但這都是基于在大量的閱讀的基礎上、基于對生活本身的思考中得來的。這話又繞回到寫作本身,要想成為一個寫作者(作家)就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寫作練習和針對性的訓練上。
序言中還有一句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也是給寫作者指明了方向。
所有流傳千古的好的小說都不是簡單的評論主人公的對與錯 ,好與壞,只是把主人公的遭遇講給大家 ,不帶作者讀任何情緒?!痘钪肥沁@樣,《安娜.卡列尼娜》是這樣,《悲慘世界》是這樣 ,還有很多經典作品都是這樣。因此,作為寫作者,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寫作者,就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自己筆下的人物,他們可以是簡單的好人,也可以簡單的壞蛋 ;可以是學富五車的學者但卻是個內心齷齪的人 ;可以是地痞流氓但卻也有閃光的時候,總之一句話,小說中的人物和現實中的越接近,越能真實的反映人性,萬變不離其宗。所以作者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就要從人性的角度、從人性的復雜性上下功夫。但不管從那個角度展示人性,最終還是要給讀者展現高尚,讓讀者對生活、對生命、對善與惡理解之后超然對待,尤其給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帶來信心和勇氣,人畢竟要活在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當下,畢竟要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