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轉發自? 安七? 小學語文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后來都怎么樣了?
大學時候的一個舍友,假期很少回家,總是出去旅游或者去朋友家借宿。剛開始問過她,她三兩句的敷衍過去。后來有一次假期,我有事沒有回家,和她一起在宿舍閑聊的時候,她才吐露了心聲:她覺得爸媽一點都不愛她,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所以還是不回家討他們嫌了。
她說在她整個童年時期,爸媽經常吼她,不管是打碎了杯子還是弄臟了衣服,迎接她的始終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年幼的她看著爸媽因憤怒而扭曲的面孔,就像看到了動畫片里的怪獸一樣可怕。
后來長大后,他爸媽也一直持續這種吼罵式的管教。考試成績差了罵;看電視罵;和同學玩久點罵;甚至連走路慢點都要挨罵……
我說,其實爸媽都是為了孩子好,你也別太較真。她的回答,讓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她說:“大吼大叫真的有用嗎?真的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嗎?至少我沒有,我對我爸媽有的只是冷漠和怨恨。這種狂暴的愛我承受不起。”
我相信,不少人在吼孩子的時候本意是好的,或是為了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或是為了引起孩子注意,甚至有的人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在吼孩子。但就是這樣的吼叫對孩子來說卻是不能理解不能承受的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兒童心理咨詢專家曾說: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于童年,而更多的是來源于父母,來源于不和諧的親子關系。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上進、學好,關心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可很多時候確實也很頭疼,孩子任你怎么說教,就是不聽,或者一開始好好的,越往后表現越差。于是,一氣之下就開始吼孩子、罵孩子,可是時間一長,越罵越不聽話,甚至還學會了頂嘴。
很多時候當你發完脾氣吼完,孩子可能是默不作聲的,但是在他們心里正有一顆不安、疏離的種子正悄悄被種下。
所以啊,爸爸媽媽們,正是因為你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才更要注意對孩子的溝通方式,說話的語氣。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有時候,溫暖的話語要比鋒利的指責來的有效的多。
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愉快產生,但作為父母,你應該意識到,無辜的孩子沒有義務成為承擔你的負面情緒的宣泄口。
如果你覺得自己心情不好又要面對孩子“不乖”時,不妨試試這樣做:
1、吼孩子前,先讓自己冷靜
如果自己的情緒尚未處理好就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坦誠但盡量溫和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罵你而讓你很難過,我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一起安靜10分鐘?!币獙W會在脫口而出吼孩子之前,給自己幾分鐘的平復時間。走到陽臺或者臥室深呼吸,告訴自己怒吼是沒用的,如何解決問題才最緊要。
2、用教導代替憤怒和責罵
把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坦白,比如:“小寶,你這樣磨蹭僵持著不好好寫作業,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作業本身沒有很多,但是你非要拖拉著等到電視看完才寫,所以媽媽認為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妨換一種說話方式,語言溫暖柔軟,孩子更容易接受。既表達了你的意愿和感受,孩子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明白了自己該怎么做。
3、吼孩子之后,學會道歉和安慰。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
如果傷害已經形成,也要記得在自己情緒平復后做好補救工作。及時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生氣是因為你做錯了事情,雖然吼了你,但并不意味著不愛你了?!?br>
告訴孩子你生氣并不是針對他這個人,而只是針對這件錯誤的事情,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他的。接著告訴孩子他錯在哪里,為什么犯錯,今后該如何改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誤,也正是因為這些錯誤才讓他們一次次的改正,才能走向成功。
所以,耐心一點,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更好的成長。
作為家長,你只是稍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脾氣,而孩子收獲的是一個溫暖的家、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和更加健康的人格。
記住,與孩子的成長相比,其他都沒那么重要!